水质不稳定怎么办
1、水质稳定,这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缸中养了鱼或加上水草或加上海洋生物(如珊瑚、海螺、管虫、虾类、砗磲),似乎一切都很稳定,头际上我们看到的只是暂时平衡,其实内部多种因子每时每刻都处在变化之中。水质不稳定怎么办呢?在饲养过程中如能遵守以下原则,则可维持水质稳定。
2、接触面原则。本原则适用于已达到第一阶段平衡的“活水谷器中。在相当大的水体范围或容器内,水质(基本稳定性)的优劣与介鱼的量呈负相关,与水同容器中的接触面积呈正相关。
3、这个原则可通俗而简单地理解为:养的鱼少问题都不大,要想在不大的缸中养较多鱼,要求有较完善的过滤(生化)系统;养鱼量如果增加若干倍,则缸中水与缸中所有物体的接触面积,至少也要增加若干倍,水质才可能保持基本稳定(基本稳定指氨与亚硝酸盐含量较低,鱼能安稳生活)。,本原则强调的是增面重要性,足够大的接触面可以供大量硝化菌等微生物附着,对稳定水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4、自然态原则。自然界中有许多能使水质保持稳定的“机制”,动物的排泄物被植物同化利用,也可以被好气、嫌气、好光细菌利用并使之无害化。要使水质稳定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种植水草,让水草全部或大部吸收掉鱼所排泄的(氨、硝酸盐等)废物。为什么维持得好的水草缸可以一年半载不对水或换水呢?就因为这符合自然生态原则。
5、在裸缸里只能让好气细菌(硝化作用)、嫌气细菌(包括反硝化即脱氮作用)、好光细菌(如光合细菌的同化、富氧化作用)来做无害化的生态处理工作,但因是裸缸,底部没有5~8厘米深的小石子,反硝化也不容易办到。总之,自然态原则强调了利用生态手段来维持缸水质的稳定。
6、种好水草、培养好缸中和过滤系统中微生物群落(一般仍以硝化细菌为主,偶尔可得嫌气性反硝化细菌),必要时还可用微生物制剂等来应急救助。这些生态措施,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7、缓冲物原则。本原则是在缸中有意添加或增加某物,达到稳定水质的目的。比较常用的做法有:在海水缸或淡水玛丽鱼类、非洲大湖m类饲养水中,用碳酸氢钠缓冲酸碱度;在淡水缸中有意无意用固看类原生虫,来“缓冲”缸中一时急增的“饵絮”或腐肉的坏水作用;用网子交换树脂或某些矿物质来稳定缸水中的离子含量和比例。例如,当缸水中含较多碳酸氢钙时,如果缸水酸性增强,则可与碳收乳钙(复分解)反应生成二氧化碳(逸出)等;若水中有碳酸钙,则心可与碳酸“变”为碳酸氢钙,结果都是缸中酸性并未增强。而当山水碱性增强时,(沉淀)等,则可与碳酸氢钙反应(复分解)生成碳酸钙结果是缸中贼性并这样就起到了缓冲酸碱度的作用。未增强。也见于淡水缸中。
8、淡水砖迪祚慧缸中一这种缓冲作用不仅在海水缸中常见,(指非碳酸氢根盐般硬度都不高,所以最好把淡水缸中的“永久硬度”的硬度),用第15问中所述的方法除去,再调孕驷巴墟高暂时硬度(即碳酸氢钙的)。这样当水草或绿水中的单胞藻进行光合作用时,水中的二氧化碳便急剧减少,碳酸氢钙便在偏碱的水中连续释放出二氧化碳,供给植物光合作用,而碳酸氢钙则被还原为碳酸钙。到了夜晚由于鱼和水草等的呼吸作用,水中二氧化碳大增,酸性提高,养鱼少的缸应在熄灯前充二氧化碳一段时间,碳酸钙又被“溶”为碳酸氢钙。这就起了缓冲二氧化碳不足的作用。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二氧化碳、碳酸钙在海水及淡水缸中,在你定水质和生化过程中,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缺少了钙质,缸中生物个可能长得好。中弱光原则。说的是非水草鱼缸平时要置于中弱光或比中羽儿更亮一些的处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