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快遇见最棒的自己,和读书伙伴每周读一本书

2025-03-10 19:56:38

1、为什么读书?尽快遇到最好的自己在繁忙的工作之余,真的要每天挤时间读书吗?到底谁坚持这么做了?1. 在2011年伯克希尔哈撒韦柬缰缣挞公司股东大会上,听众问股神巴菲特:“对于正在上学的年轻人,您有什么好建议?”。巴菲特说:“大量的阅读。我在9岁的时候就读完了图书馆有关财经方面的书籍,你不知道书什么时候有用,但是阅读非常的重要。我的工作就是阅读,没有大量的广泛阅读,你根本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的成功投资者。”2. 社交网站facebook的创始人扎克伯格,于今年年初在Facebook成立了“读书会”专页,邀请他的三千万粉丝一起参与他的阅读计划,每两周读一本新书。扎克伯格强调希望透过阅读,学习不同的信仰、文化、历史和科技。3. 李嘉诚自幼酷爱读书,如今的李嘉诚先生已到耋耄之年,依旧保持着多年的阅读习惯。无论他晚上几点休息,总会读半个多小时的书籍。他将自己的成功归功于读书,“我喜欢看书,什么书都看,这对我都有用,今天有用,明天也有用。所以,很多大事来的时候,我也能解决。” 4. 刚刚登上福布斯亚洲首富的王健林曾公开表示:“实事求是不谦虚地说,在中国企业界我的读书量算是很高的。我从小阅读量就大,十来岁就开始读一些大作品,年轻时候也读了很多书。” 每年万达年会,王健林都要推荐万达员工读一本书,这已经成了一个传统,而且已经坚持了11年。看到这些牛人对读书如此热切,是不是你也想这么干?试着每天固定一个时间,关掉手机电脑,拿出你渴望已久又没有下决心去读的书,安心的读上两个小时。时间用在哪里,效果是看得见的!坚持读书,看待问题的高度和深度会发生变化,各种新奇的想法和思路会涌入你的脑袋。读书比上网看电视要强百倍,你失去的只是点赞跟帖,得到的却是整个世界。

2、怎么挤出时间?固定一个读书时间一天的有效时间毕竟有限,有那么多想要做的、需要做的事情,到底怎么挤出时间读书?如果你已经明确读书的意义,认为坚持读书是正确的选择,那么我的建议是你需要固定一个读书时间。比如每天的20:00—22:00是我的读书时间;我也知道有些书友平时时间繁忙,但是会利用整个周六读书;有些书友上下班乘坐地铁,所以在地铁上读书。只要找出一个不会和其他事情冲突的时间,并且将这个时间固定就可以了。固定一个时间非常重要,否则你会一拖再拖直到没有时间去完成。这个方法也适用于每一个习惯,就好像你每天12:00吃中饭,6:00吃晚饭一样,当你将它们固定到你的生活规律里,它们才会自动运转。

3、怎么坚持读书?你其实需要读书同伴我其实是一个意志薄弱的人,坚持一两天可以,但是继续就很难。我猜你也是这样,其实大部分人都是这样。那么怎么才能将读书变成一个长期的习惯坚持下去呢?在自律无法做到的时候,需要“他律”。找一些读书同伴,在志同道合的基础上相互监督,共同进步。读书同伴不仅可以督促你完成读书进度,更重要的是和你一起分享读书的感受、相互推荐好书,直到你发现自己享受阅读。请尝试一次成功的自我控制,用意志完成你的阅读计划,当你坚持这么做的时候,你会感觉到真正理性的力量,这种力量不仅会给你聪明的头脑,还会给你一切,你可以把它复制到任何一件事情上,比如减肥健身、英语学习,技能学习、开拓事业。相信我,这种感觉——倍儿爽!

4、为什么是一周一书?别被吓到一些大部头的书,比如资治通鉴一周是读不完的,但是大多数还是可以的。对于一周读不完的书,可以计划下每周读多少,几周读完,只要保证阅读计划的执行每天有收获,目的就达到了。

5、机制设计:报名方式:添加群主微信(13260470706),我会邀请报名者加入【一周一书】的微信群(请一定注明来自“百度经验”);打卡机制:你如何打卡?——加入微信群后,会告知你打卡方式。基本形式为发布读书动态或者回复他人动态(可参考其他人的打卡记录),最有效的打卡是在当天的阅读之后有所思有所想的情况下完成,当然打卡形式并不做要求。你需要做什么?——无他,你更多的时间需要投入到阅读中『比如一天阅读两个小时』,打卡也许只会占据你一天中5分钟的时间。我需要做什么?——为了和大家一起养成阅读和思考的好习惯,才有了『一周一书』这个活动。大家参与一周一书,大抵都是为着这个目标而来。因此,我要做的其实就是给大家提供一个坚持下去的外部激励,对我来说并不难,也花费不了太多时间,如下:每天上午我会将前一天每个人的打卡记录公布至微信群;每周从大家的打卡记录里挑选10本好书和好的短评;每个月进行一次总结,根据本月的打卡情况统计,挑选5名读书达人,每人赠送一本纸质书籍。关于退群的声明——一周一书阅读计划更多的是给我们提供坚持阅读下去的动力,但规则也需要一个底线,这样才能保证这个活动有效有质。若加入微信群一个月内没有一次打卡记录,那么我会直接予以退群,我想一个月是一个足够宽泛的时期了吧。温馨提示:为避免影响正常生活,加入微信群者可设置群消息不提醒。打卡记录一般会在第二天早上发至微信群,大家每天查看一次即可。此外原则上群内不聊无关痛痒之话题,望大家知悉。活动周期及开始时间:一周为一个周期,如此循环往复。开始时间是2015年4月20日(周一),第一期的时间是4月20日至4月26日。

6、如果你还是怀疑【一周一书】的效果,来看看我们整理摘录的小伙伴们的反馈吧。『一周一书』阅读计划已践行两周,这篇文的目的是把这两周大家读的一些好书和好的短评整理出来,我想可以算作是一个优质内容的沉淀和更加有效的展示,希望能够于大家有所裨益。限于人力,我挑选出来的10本书及短评难免带有个人偏见和遗漏掉很多好的内容(比如第一周的打卡内容),请大家不要介怀。此文谨与大家共勉。『以下排序不分先后』第一本书:《巨流河》/ 齐邦媛 著短评(饭饭):几十年心目中的张学良也许将因此书而得以改观~历史果然是个小姑娘任由他人去装扮~要想看到她的真实面目不容易,唯有多角度的观察~感谢作者。看历史担心枯燥,光看小说又觉得不客观,《巨流河》的文字优美大气,历史的影子却一直还在还在...而且是从另一个角度,那个我们多年来都很少触碰的角度娓娓道来。书读到1/3处,愈加吸引我。分明一直在讲抗战的困苦和民众团结的决心,却同时还是被大飞哥蓝色的信纸、朱光潜先生课堂上的洒泪和雪莱济慈的诗文所感动。那个从长江哭到岷江的下女孩,已经成长为敢于直面恐惧的大姑娘了。第二本书:《原谅不美好》/韩梅梅著短评(熊熊):浮 躁是一种可以传染的病,不知不觉就蔓延开来。很多时候,自己莫名其妙就开始浮躁了!书中说,戒骄戒躁,是需要和自己深入沟通的!一个人学会把自己管理起 来,不要让自己太舒服了,才会更加冷静与理智~~浮躁的人要学会安静,寡言~~适当地远离热闹~~内心的平衡,来自你自己的不争!每一天, 真的很容易被荒废。要做的事情很多,行动力却奇慢。每天泡在网上的时间超出自己的想象,或者这里摸摸,那里搞搞,就是不愿意碰正事儿一下。人就是这样一天 天地把自己荒废掉的……明天就是五月了,一年的二分之一又快没有了~~心里会有恐惧,到没有方向,没有行动力~~人一边恨着虚度的感觉,一边又似乎莫名地 迷恋着它~~因为它很随意,很舒服~~有时候,人需要逼一下自己!专注于当下,专注于你要做的事。一个小目标一个小目标地去实现,相信最终结果肯定不会差 的~~和朋友闲聊。她说,很多时候她对不认识的人充满同情,对朋友完全理解宽容,但是到面对家人的时候,她会比较急躁没有耐性~~是的,很多时候我们能理解宽容原谅别人、轻言细语,但对自己至亲至爱的人却是口不择言、大动肝火~~一辈子不长,对爱自己及自己爱的人好些……第三本书:《从0到1》/彼得蒂尔短评(Yuer):是 本周的第二本书,还没有读完,目前在第48页找到内心的共鸣。"竞争"并不完全是一个好东西,它往往让人产生幻觉。教育体系鼓励竞争,成绩就是学生竞争力 的体现,成绩好的学生得到地位又得到证书,好像得不到高分就会低人一等。但是高度的竞争往往让他们过度关注竞争对手,而忽视了真正重要的东西,比如自己的 天赋和兴趣,这些考试和作业上一直出类拔萃的孩子最终大多在与现实世界没有交集的学术界找到个人定位,而原本他们可以有更多、更好的可能性。在商业上也是 一样,竞争使人们疯狂的去追逐一些并不存在的“机会”,那些过度竞争的企业可能都忽视了真正重要的问题--该不该涉足这个领域?胜利肯定比失败好,但是如 果这场战役不值得打,那每个参与者就都是输家。哈姆雷特说:真正的英雄把他们的个人荣誉看的更重要,即使事情不重要,他们也会一争到底。这个扭曲的逻辑是 人的天性,但用在人生上是致命的错误。理智的做法是学会看出竞争是否能带来价值,以清醒的头脑投入人生这场战争。第四本书:《责任与判断》/ 汉娜·阿伦特短评(浅羽):新的一周,选了一本非虚构类,其实本来加入活动就是来督促自己看非虚构类书籍。今天看了导读,导言,序言,基本上介绍了全书内容,感觉有点混乱。另外,真是看不下去翻译了,这都已经是修订版了。。独裁统治下的个人责任。阿伦特提出了很多问题,也作出了一些解释,但问题与问题之间联系有点不是很紧密。论道德哲学的若干问题。还是与二战战犯的处理有关,其关注的核心在于那些既非纳粹党员也非布尔什维克党员的普通人,这些普通人有的服从了,有的却没有,是什么决定了他们的不同选择。顺便了解了康德关于星空和道德律的误解。第五本书:《世界现代建筑史》/王受之短评(谢冰莹):之 前在淘宝拍的 建筑形式与逻辑 和外部空间设计,店家要了高价却只提供复刻本,好生气索性退款。回学校图书馆搜想看的几本,均显示在馆,但是把整排书架找遍了也找不到...不过无意中发 现了王受之写的这本大部头,还不错,可以稍详细地了解现代和当代建筑,是前一本的扩充。有之前几本打基础,这本看着也不枯燥,一拿到手就先奔包豪斯和几个 日本建筑师去了,看他们所在的地方。以及发现他对Michael Graves评价很高,买了一套Graves设计的木质收纳件,看了对他建筑的点评,才明白为什么要把其中一个小收纳盒顶部设计成古典的样式。王受之的书翻完了,还有一些后现代的不感兴趣略过。算是不错的入门读物,能帮助了解脉络和形成框架。豆瓣几乎清一色的差评,不过不合格的史实和解释在这个阶段倒是无足轻重,之 前想要看的书还是找不到,却发现了文丘里的那本《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是文丘里带有强烈个人理念的建筑点评。直觉告诉我在这个阶段看这本书不合适,但 只瞟一眼他对约翰逊 minimalism 风格住宅和几个日本宅子的点评就已经相当过瘾了,接下来看这本。这周培爸妈奶奶游深圳,估计不会来打卡了,读书倒是会继续,手头上还有源氏物语和杀死知更 鸟的英文版,慢慢看。第六本书:《金枝》/弗雷泽短评(阿布):《金枝》,其实这书我已经看了有一两个星期了,刚开始还挺有意思,最后就是逼着自己看了。弗雷泽最后的说理段很有逻辑,往往把表层的仪式说出深一层的内涵,让我这种读书不多,人生阅历贫乏的人获益匪浅。真的非常佩服古人的想象力,令人惊奇的是,无论是欧洲还是亚洲,都有相似的习俗。那时人类还没有足够的能力远距离迁徙,交流不多,但对于农作物的收货的愿望是一致的,这也许可以解释习俗的相似。第七本书:《苦妓回忆录》/加西亚·马尔克斯短评(鱼小兔):我们这一代人年轻的时候对生活都太贪婪,以致身体和灵魂都忘记了对未来的期盼,直到现实告诉我们未来和我们曾经的梦想不一样,便又开始怀念旧日。一个人的年龄并不是他有多少岁,而是他感觉自己有多少岁。我唯一的解释是,就像那些真实发生过的事会被忘记一样,有些未曾发生过的事也可能留在记忆里,彷佛真实发生过一般。当我整理自己那干枯的纸张、墨水瓶和鹅毛笔时,太阳在公园的巴旦杏树林与内河邮政船间爆射出了光芒,那艘船因干旱而迟到了一个星期,正咆哮着驶入港口的水道。终于,真正的生活开始了,我的心安然无恙,注定会在百岁之后的某日,在幸福的弥留之际死于美好的爱情。第八本书:《如何阅读一本书》/莫提默·J. 艾德勒短评(芳芳/木棉)之 前已经读了几十页,今天是接着来的,20页。任何事情都可以运用系统的方法,之前的读书太过随意想读就读,而思考不足,收获也就大打折扣。开始读这本书, 颇有脑(耳)洞(目)大(一)开(新)的感觉。读书是为了增进理解力,所以更要“主动”读书。“在书上做笔记,其实就是在表达你跟作者之间相异或相同的观 点。这是你对作者所能付出的最高敬意。分析阅读算重点吧,主题阅读确实像书中说的是个大工程,展开起来就很大了。阅读一本书,它讲了什么, 有什么细节,有没有道理,跟我有什么关系。这算是读完这本书后记忆深一点的概念吧,读完能提的问题很少,是不是因为只是在接受,而并没有深入的理解?阅读 是一个孤独事,思考是否伴随,心智是否成长?第九本书:《一个人的朝圣》/乔伊斯·蕾秋短评(Blake/Deb胡)我 大概对这一类书是有些反感的,事实上,我是抱有某种偏见的,越是被多数人所推崇的书,我越是警惕。这本书是闲暇时候,在每晚睡觉前看的一本,今天看完了。 我们听过很多道理,可终究还是过不好这一生,这是我不喜心灵鸡汤的一个原因。每个人的路都是无可复制的,怎样走好自己的路,展现自己旺盛的生命力,这太重 要了。每天都留给自己一定的反思时间,修身养性,在这个钢筋水泥横冲直撞的社会,坚持自己的初心是尤为可贵的。一生我们大概会犯许多错误,有一部分,无法 弥补。有的时候,恰恰是因为爱和在乎,原谅才变得艰难。太多的时候,愿意装傻,装单纯,只是想让自己变得简单,留住那些快乐。读每一本书,其实往往都在寻 找共鸣点,这是特别不对的地方,应该接受作者给出的差异化,可现在却是选择性的接收。好好内省,找到自己的人生使命,要对某些言论或者话语保持惊醒的态 度,寻找并坚持自己的信仰。非常喜欢这本书,所以真心想跟它发生点关系。哈罗德在我心中就是英雄,即使有很多缺点,但依然勇敢地走出去,也 让世界走进来。晚上读书的效率总是不高,以后早些回来,能不做的尽量省掉,多读些书。对于喜欢的事情,不要仅仅是热爱,更要专注!很多人羞于把爱说出口, 这不要紧,只要你的言行举止中能够让对方明白你的爱和关心,但如果对方感觉不到呢?所以,尽情地爱吧,向亲人和朋友真诚地表达内心的感恩和关心,享受在一 起的时光,用心道别。第十本书:《剑桥中国史》/费正清短评(万磊):一 次大学的寒假。是一个温暖的午后,几个衣着得体的中年女子到我家门口,看见了我奶奶,大声地说:“这不是村东头的……?”我奶奶也回忆起了什么,惊喜地迎 了出来。后来,奶奶告诉我,她们是当年下放到农村的知青,经常到我们家吃饭(当然那时候我还没有出来/调皮)。这次偶遇,让我起了一个愿望,想真实地去理 解这段历史。因为一直以来,都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一种是来自于官方,说这段历史不过把着方向盘的人认识错误,走错了路,虽然也磕磕碰碰,但是没有什么 大损害,但是最终还是走回正路。另一种则来自于在野的文化学者,他们把这段历史描述为中国有史以来最为黑暗的一段,几千万人死于非命,文明规则全部断绝。 这不是走错路,简直就是滚下山崖,车厢里全部是血污和伤疤。于是我有了两个疑问:一、一个人的意志是否可以凌驾到整个集体上,病造成全车人巨大的灾难,如 果真的可以,那为什么没有遭遇其他乘客的反抗呢?二、假如灾难真的是某个人的失误,但是当今社会依然还是在继续为他遮掩,为什么?比如前阵子的老毕事件。我 们时常会说某个时代造就了一群人,比如80后,90后。好像时代的分界线,决定了我们将会成为什么人一样。不过,反过来想想,我们究竟是时代的主人,还是 时代流水线上的制成品?《剑桥中国史》也许就解答了这个问题,在那个要求整齐划一的时代,怎么样去寻找一个人?以前的历史都是写一群一群的人,但这本书 里,是一个一个的人。读那段历史时,我发现“团结”这个好词也可以展现出恶的一面。比如为了团结,就会去打击持有异议的人,比如反右运动批判知识分子;为了团结,可以要求某部分人做出牺牲,比如一直以来,都要求农民低价出售粮食以支持国家工业计划。后记:做一件事不难,难的是怎么认准一件事并持续不断的做下去,通过不断地改善方法,工具去更加高效的完成这件事。我们读书是这样,一周一书活动也是这样。『一周一书』阅读计划需要规则,但是规则是为大家服务的,以激励为主要目的,而非惩罚。每日公示大家的打卡进度、每月做一次全面的统计、每天抽5到10分钟打卡或者在社区和他人讨论都是一种外在的正向激励。但是,任何事最终都绕不过你自己。大家一起加油吧。欢迎大家加入我们,一起读书进步。我们的征途将是星辰大海——眼里有星辰,心里有大海。共勉。

声明:本网站引用、摘录或转载内容仅供网站访问者交流或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如存在版权或非法内容,请联系站长删除,联系邮箱:site.kefu@qq.com。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