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化学教学中观察能力的培养
浅谈中学化学教学中观淑舛唱枭察能力的培养
观察,是一切真知灼见的来源,善于观察,也就是具有较强的观察能力,是一个人的事业能否成功的首要条件。在科学史上,凡一切有成就者,无一不是十分重诒仓鋈烧视“观察”的重要作用的。如俄国生物学家巴甫洛夫贴在实验里的座右铭就是“观察,观察,再观察”。对于一个学生来说,也不例外。具有良好的观察能力,通过清晰地感知化学现象,才可能透彻地理解和牢固地掌握化学知识,正如教育家赞可夫指出的:观察能力的强弱,是学生成绩优劣的主要原因之一。但是,要具有良好的观察能力,即并非一旦之功,而必须通过较长时间的,不懈的教育、训练、培养,才能形成。
然而,由于多种因素,使一些教师在中学化学教学过程中,侧重于对学生的“双基”训练和自觉能力、思维能力的培养;但对中考时难以考查的实验操作能力,特别是观察能力,却往往有所忽视。于是,在黑板上“做”实验,单纯让学生背实验操作,背化学反应现象的情况,屡见鲜。这样势必影响学生观察能力的增加而削弱其学习后劲,不利于他们今后学业的进一步提高和发展。这是应该引起我们足够重视的。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多姿多彩的化学物质和千变万化的化学现象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为我们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供了良好的客观条件。关键在于我们应该纠正忽视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倾向,按照认识的本来规律进行化学教学。下面就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问题。谈点个人不成熟的看法。
一、利用多种途径,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1、充分利用化学实验,引导学生观察。
初中化学教材上列出的演示实验以及学生实验很多。这大量的实验现象,连同实验中使用的物质和仪器,为培养学生观察习惯提供了良好的机会,教师应该有意识地把学生从好奇好玩的心态逐步引导到认真观察上来,应该使学生明白,以好奇好玩等兴趣为驱动力的被动感知不是真意义的观察,观察应该是通过大脑调动眼耳鼻舌手等有意识地、有目的地认识化学物质和化学反应的各种现象及其联系的活动,它能为概念、判断、推理等高级认识活动提供丰富的、可靠的感性材料。教师的责任就是在于利用各种各样的实验机会,言传身教,使学生逐步养成认真观察的习惯。
2、充分利用各种直观教具和模型,引导学生观察。
3、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开设观察实验,引导学生进行观察的活动。
4、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物质,化学现象,引导学生在更广阔的范围内自觉地,持久地进行观察活动。
在今天的社会中,化学物质极其丰富,如化纤、塑料、合成染料、合成食品等,化学现象也随处可见。如铁的生锈,天然气的燃烧,食盐的潮解,舞台烟雾等。教师广该引导学生对日常生活的化学物质和现象进行有意识的观察,从而逐步养成在书本以外的更宽广的范围内随时随地都具有观察习惯,并用学过的化学知识尽力去设法解答,增长才能。
二、有的放矢,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
要使观察达到良好的效果,关键在于必须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一般来说,学生掌握的观察方法比较正确,观察步骤比较合理,那么观察就能有条主紊地进行,获得满意的效果。反之,不正确的观察方法和步骤将导到观察的混乱,直接影响到观察的效果。因此,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全过程中是始终必须坚持的重要环节,不可懈怠疏忽。
1、明确观察的具体目的,作好充分的知识准备。要使学生明了,观察本身是有目的、有计划的认识活动。要使观察取得预期效果,必须先明确目的,作好充分的知识准备,利用知觉的选择性,理解性按照物质变化的具体特征规律去进行观察,才能使观察全面周祥,不发生遗漏,才能拆住那些细微的或稍纵即逝的现象,使观察变得精细、锐敏。
2、掌握观察的一般程序,进行有条不紊的观察。地普通的化学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中,应力图使学生掌握观察的一般程序并在其指导下进行有条不紊的观察,从而避免由于观察步骤的颠倒混乱,而影响观察的效果。对物质的观察,一般应遵循“整体——局部——整体”的观察线路进行。对化学反应的观察,一般应遵循“反应前——反应中——反应后”的顺序进行。
3、根据不同的观察对象,制定不同的观察计划。
4、对于较难观察的化学现象,采用特殊方法进行观察。如使用“陪衬”、“对比”、“显示”等方法进行观察。
三、严格要求,帮助学生确定正确的观察态度
对化学物质和化学变化,特别是对比较复杂的和时值短促的化学反应的观察,要想达到全面的、精确的、细微的程度,必须具备实事求是的态度和一丝不苟的精神。这样的观察结果,才可能具有可靠性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