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你的人生,死在了无效学习的下班后8小时!
1、20分钟法则 无论什么时候,从公司或者学校漫长的一天回到家后,我都会累到只会做一些不费脑筋的事——看电视、点视频、新闻、刷微博...... 每天晚上我总会找到几小时来做这些事(除非累趴的时候),然后就突然神清气爽起来,熬到三更半夜,第二天早上又累得要死。这种恶性循环会持续到周末,周日晚我又会熬夜,接下来的周一又累趴。刷牙、洗脸、周而复始。 几年前,我用20分钟法则来代替这种恶性循环。现在,我一回到家就会逼自己至少花20分钟做以下事情——写一篇文章、读一本书、练习下棋、学习外语(我尽量使用手机而不是笔记本电脑来学,把干扰降到最低)、练吉他、冥想、使用计算机编程语言或者做拉伸运动来提高柔韧性。
2、 你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来安排这些活动,但有一个原则——不要用电脑。一旦你全身心投入到这20分钟里去,你就会发现自己还有精力继续坚持下去。经过几周后,你就会读完一本书——对很多人来说,他们很久都没这样做过了。 其实并不是说必须要挤开下班这一点时间非做些什么事,而是要学会合理安排利用闲暇时间,时间就是金钱啊,那些浪费时间的人可能根本不知道时间怎么就值钱了。想知道一分钟的价值,可以去问问错过火车的旅客;想知道一秒钟的价值,可以去问问错失金牌的运动员。时间之所以在有些人眼里不以为然,就是因为这些的时间确实不值钱,而自己看上去也并不想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 以小见大,为什么那些所谓的成功人士能把24小时过的像48小时,其实说起来下班这点时间把握好其实并不难。
3、从最小的事快速做开始 面对一天汹涌的工作量和路上颠簸,回到家终于能舒展一下身体,恨不得直接钻被窝睡觉,拖延症与懒癌发作是特别值得理解的。 可是,越舒服就越不想起来,倒不如马上去洗澡,马上去洗手换衣服,马上去吃饭。当一件件小时很快,完成之后,内心会有成就感,小小的成就感会让自己越来越有劲儿,也会去立刻动手做比较大的事情。
4、目标不要太大,从小事计划起 其实很多人也都想利用这唯一的空档时间学点东西,跳舞、健身、读书、学英语,可是真的没有那么多时间,正常的作息时间洗漱完就差不多很晚了的样子。下班后一事无成的一个很大原因是目标太大,什么都想做,结果不知道到底该干嘛。其实完全没必要那么贪心,甚至可以尝试把这些目标都分开,一三五健身,二四六学英语,周日读一天书。有人会说,什么都学,什么都学不会。并不是如此,因为只有真心投入进去,真心想学会,其他原因都是借口。 下班后的每个人都会非常累,合理的安排好自己的课程,并管理自己的行动,是非常重要的事。
5、善于利用碎片时间 利用碎片时间处理一些杂事,这些事一定要是非常小而杂的,而不是碎片时间看一本书之类的。 因为碎片很可能就几分钟,或者20分钟,刚翻开书看了两行车来了,这样会不断打断看书的心态。长时间看不完一本书,你就会气馁。当然,如果你在路上的时间很长,比如地铁要半小时,可以用来看书,否则就用来处理一些杂事就好。
6、To do list,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越是忙乱越是要白纸黑字的写下来。每天时刻想着列表清单,一个个完成就是每天的成就感。 其实越是细小的细节越被人忽略,而这些细节恰恰是制胜秘诀。
7、不要玩的时候想着学,学的时候想着玩 学习的时候想着我应该放松一下自己,玩的时候觉得我这么不学无术的怎么好,所以心里总是太有负罪感的生活。 给自己规定好什么时间里做什么事情,其他的都不去想,反而效率高了很多,做每件事的时候都能真正投入进去,整个人的精神面貌都不一样了。
8、手机是个坏朋友,应该适当远离 现代人大多数是手机依赖重度患者,这个坏毛病其实十分严峻,你以为自己只是看了会手机,其实这些时间结合起来,根本无法想象可以吸取多少知识。工作学习时不看手机、睡觉前不看手机、吃饭时不看手机,你看,其实根本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天也没有塌下来。 而事实上,手机依赖重度患者老看手机也并不是因为有多重要的事在与人商讨,多半是自己这里逛逛,那里刷刷,下一堆软件挨个刷,然后消费了一大把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