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格在PPT设计中的应用
1、比喻比喻是最常用的修辞手法之一。比喻需要由本体和喻体构成。为了让观众更好地理解本体,可以借喻体来形容和说明。例如这样:
2、绅士的演讲,应当是像女人的裙子,越短越好。Gentlemen似乎不太容易明白自己的演讲是何等的长篇大论,意识到“短”的吸引力似乎更重要。怎么让绅士们意识到这一点?我们不必把艰辛的“国王的演讲”搬出来说明“长”,风华绝代的超短裙就有足够的说服力了。把演讲比作裙子,这是明喻。有一些比喻,则是只出现了喻体,要等补充完内容,才知道实际意思。比如出自苏轼的这一句: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苏子瞻同学习惯于用文字玩弄小伙伴,这首“十八新娘八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就是证据之一。无独有偶,外国电影《洛丽塔》译成中文也是《一树梨花压海棠》。梨花和海棠这样美好的事物,个中隐喻不言自明。所以幻灯片就采用了这样引人遐想联翩的画面。
3、对比/对照对比能产生强烈的说服效果,有时甚至让人能感同身受。对比出来的差距越大,感染力越强。所以,使用对比这一修辞格,索性让幻灯片也割裂出一组对比:你快乐过生活,我拼命去生存快乐过生活的人,眺望的是无际的大海,拼命去生存的人,抬头便是压抑的石屎森林。这就是天和地的区别,幻灯片上交错割裂的画面就很好地表现了这一点。
4、双关一语双关者,顾名思义是通过谐音,将一句话引出两层意思来。有时候两层意思也会是对比,不过这需要从同一张图片上引申出来:广州圆?广州完?广州圆?广州完?(粤语中“圆”和“完”同音)孔方兄本有双重性格,起了个名字还引起歧义,这不能不让人深入地思考问题。圆还是完,是发展还是堕落,谁也说不清楚。一语双关,不失为引入讨论的一个好套路。有时双关也可以直接从需要表达的一层意思入手:
5、勿嘲人短,勿炫己长有的人,靠暗示是得不到教育的,必须图文并茂。像这个“勿嘲人短勿炫己长”,可以理解为五十步不能笑百步。如不明说,还真有人习惯在公厕里随性而为。
6、设问设问通常是自问自答。但问的同时,往往就已经有提示,这应该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节点。所以姑且将答的内容放在下文详细分解,先把前文交代的背景提炼出来:中国人的钱为啥往外跑?中国人的钱为何往外跑?这个问题主要是针对出国购物。那就先把出国购物的场景引出来。
7、反问有些问题,不答也知道结果,而且结果表现得更激烈。反问就是要达到的效果。下面的这个反问,是靠幻灯片的背景和文字一起配合完成的:是谁令青山也变,变了俗气嘴脸 ?是谁令碧海也变,变作浊流滔天 ?是谁把青山变成俗气嘴脸、把碧海变成浊流滔天?回答说污染可不够,毕竟观众在台下闻不着看不见。但有了文字背后这个场景,就足够了。
8、夸张同样由文字和图片配合而成的还有夸张。如果仅仅解释夸张,恐怕还不能说服。那看看这皱诣愚继样一个从时间和空间上双重夸张的例子: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李白的诗将古蜀道的缆遄簿桡艰难描述得很清楚,我们上学时背这诗也是难到“倚首抚膺坐长叹”。这是从空间上对蜀道难的形容。为了增强这种夸张的效果,那就拿出实证来作古今时空交汇的说明——修了半个世纪的成渝铁路。而在此之前,蜀道已经把人难了几千年。而有一些夸张,并不需要用文本的含义来表达,而是通过图像或文字的外观:
9、早据说鲁迅先生小时候经常迟到,于是在课桌上刻了个“早”字。早对于读书工作而言都是极其重要的。在演讲中突出“早”,不是要呈现周树人同学的小手刻得有多用力,而是要强调“早”的重要意义,所以就在幻灯片上将“早”字放得大大的。
10、反语讲反话,其实就是否定甚至讽刺。但是在讲台上,如果一言不慎,就有可能被断章取义无限放大,反话的表面意思反而被当真。这时要小心,话反,画可不能反。在利用反语的方式表达感情色彩或展开讽刺性评桢郓羼抱述的同时,也要在背景上加以烘托:宝马车上哭的快乐,你不懂!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后笑,是对社会上一些拜金女的生动写照。这样的价值观是妨碍社会进步的,理所当然会被诟病。与其动员一千只手指去责难,不如多拿真善美的画面去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