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副粘病毒病
鹅副黏病毒病是鹅的一种以消化道病理变化为特征的急性传染病。对鹅的危害较大,常引起大批死亡,雏鹅死亡率可达90%以上,给养鹅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目前,在山东、浙江、四川、广东等地亦有此病的发生和流行,越来越多的报道显示禽1型副粘病毒对水禽的致病力逐渐增强,鹅、鸭、企鹅、鸵鸟等不再是禽1型副粘病毒的宿主和储存库,已成为禽1 型副粘病毒的易感禽类。其中鹅的易感性最高,且不同日龄的鹅均易感,日龄越小,发病率、死亡率越高,2周龄以内的雏鹅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
病原学
1、鹅副黏病毒病的病原为鹅黏病毒,属副黏病毒科副黏病毒属。病毒广泛存在于病鹅的内脏器官内(脾脏、肝脏、肠管等)。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病毒颗粒大小不一(平均直径为120纳米),形态不正,表面有密集纤突结构,病毒内部由囊膜包裹着螺旋对称核衣壳。分离的毒株接种10日龄发育鸡胚后能迅速繁殖,鸡胚在接种后2~3天死亡。鹅黏病毒能凝集鸡的红细胞,人工感染鸡可引起死亡。
流行病学
1、本病主要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播,其流行没有明显的季节性,但冬春季多发。各品种、年龄鹅均易感;本病群体内发病率和死亡率很高,平均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为27.7%和18.2%,10日龄以内的雏鹅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达到100%,种鹅感染后产蛋迅速下降;不同感染途径(点眼、滴鼻、口服、肌注、皮下注射)都可使鹅100%发病;患鹅主要以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免疫系统和神经系统的症状和病变为特征,且自然病例与人工感染病例基本一致。
临床症状
1、该病的潜伏期一般为3-5天,日龄小的雏鹅2-3天,日龄大的鹅3-6天。病鹅表现精神沉郁,食欲减退,偕媸蝾纱缩颈离群,行动迟缓,嗜睡不采食,但饮水似不减少,初期排淡黄绿色、灰白色、蛋清样稀粪;病情严重后,粪便呈暗红色、绿色或墨绿色,混有气泡。行走无力,不愿下水,或浮在水面,随水漂游。出现呼吸困难,甩头咳嗽,鼻孔流出少量浆液性分泌物,喙端及边缘色泽变暗。病程后期,部分患鹅表现扭颈、转圈、仰头,两腿麻痹不能站立,随后抽搐而死,病程长的因消瘦营养不良裒竭而死,部分病鹅能够幸存痊愈,但生长发育不良。雏鹅常在发病后1-2天内死亡,青年鹅、成鹅病和稍长,一般为3-5天。
防治措施
1、预防:鹅副粘病毒病以预防为主,给雏鹅接种鹅副粘病毒疫苗。加强饲养管理,实行科学饲养,培养体质健壮的鹅群,增强鹅的抗病力。搞好圈舍卫生和消毒工作,一旦发病迅速隔离,妥善处理被污染环境。注射香港奥邦的禽优乐来预防有一定的预防效果。
2、治疗:治疗鹅副粘病毒病使用禽优乐肌肉注射,治疗量:0.5ml/公斤。如果能配合倍力健注射或饮水效果更佳。一天一次,即可控制大群。个别严重的病例单独挑出来一天注射一次,两用两天即可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