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贫血
生活中大部分人都会有轻微的贫血。我们口头中的贫血在医学上主要是指缺铁性贫血。
【流行病学资料】
缺铁性贫血是最常见的贫血。上海地区人群调查显示:年发病率在6个月-2岁的婴幼儿为75%-82.5%,妊娠3个月以上妇女为66.7%,育龄妇女为43.3%....
【基础知识-铁代谢】
铁总量在正常成年男性约50-55mg/kg ,女性35-40mg/kg。 正常人每天造血约需20-25mg铁,主要来自衰老的红细胞。正常人维持体内铁平衡需每天从食物中摄铁1-1.5mg ,孕、乳妇2-4mg 。
铁吸收部位主要在十二指肠及空肠上段。人体中多余的铁以蛋白和含铁血黄素形式储存在肝,脾,骨髓等器官的单核巨噬细胞系统中。人体每天通过排便,少量尿液,汗液等排除不超过1mg的铁。
【病因】1.铁摄入不足 多见于婴幼儿,青少年,妊娠,哺乳期妇女。
2.铁的吸收障碍 多见于胃大部切除术,胃肠功能紊乱患者。
3、铁丢失过多 多见于各种失血。
【主要症状】
常见乏力、易倦、头痛、耳鸣、心悸、纳差等,伴苍白,心率增快。
毛发干枯、脱落;皮肤干燥、皱缩;指(趾)甲缺乏光泽、脆薄易裂,重者指甲变平,甚至凹下呈勺状等等。
【治疗】
1.病因治疗
2.补铁治疗(主要) 口服铁剂。
【预防】
重点放在婴幼儿、青少年和妇女的营养保健。
1.对婴幼儿,应及早添加富含铁的食品,如蛋类、肝、菠菜等;
2.对青少年,应纠正偏食,定期查、治寄生虫感染;
3.对孕妇、哺乳期妇女可补充铁剂;
4.对月经期妇女应防治月经过多。
5.做好肿瘤性疾病和慢性出血性疾病的人群防治。
*鱼,肉类,维生素C可加强铁剂的吸收。
声明:本网站引用、摘录或转载内容仅供网站访问者交流或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如存在版权或非法内容,请联系站长删除,联系邮箱:site.kefu@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