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专栏:幸福教育,从小抓起(全文)

2025-03-22 02:11:08

齐鲁专栏:幸福教育,从小抓起(全文)

幸福教育,从小抓起。

幸福教育,是新时代里的一个新词汇,心理学里并没有对幸福教育的定义。从广义上讲,幸福教育应该算是一种态度,一种冲击了传统的教育理念、重新思考后沉淀出来的教育形式。家长们开始关心起孩子的内心感受,而不是仅限于身体倍棒、学习成绩好这个层面。幸福教育的成功结果,是一个个能够随时随地感受到存在感和幸福感的人。从孩子成长为这样的人,的确是需要父母们下些功夫的。

要讲7岁之前孩子的幸福教育,就先要了解这个时期的孩子在生理和心理发展上的特点。一岁之前,有三个行为是任何人无法替代的,妈妈必须亲自来做。一是哺乳、二是抱着孩子睡觉、三是与孩子有声音的交流。在2岁之前,是内心依恋感形成的重要阶段,两岁以前的孩子,任何要求都是合理的,不合理的是大人的应对方式。如果孩子总要抱着,而家长没有时间和耐心抱着,那不妨使用补偿方式,买个摇篮经常摇啊摇。因为在这段时期,孩子的内心结构还未形成。在7岁以前,孩子是右脑型智力,左脑还没有运用起来,因此,直觉与想象力丰富、视觉异常敏感,联想丰富而且敏锐。这段时间里,孩子的思想是感性的和发散的,不太会抽象和逻辑思维的思考。这些特点都是幸福教育的大前提,既然孩子在7岁之前是非常感性的,那么首先要讲的就是可能损毁孩子幸福感的一些常见行为。

用成人的思维方式去理解孩子,是非常危险的行为

例如,妈妈看到宝宝用手打了一下外婆的脸。立即理解为:“无法无天了!”然后把宝宝用“以小看大”的理论,好好地教训了一番。假如,宝宝用手打了一下外婆的腿,妈妈会不会同样的生气呢?一般是不会的。因为在我们大人眼中有个“打人不打脸”的底线,我们用大人的思维方式去解释孩子的行为时,就会把孩子定性。可怜的是宝宝可不知道打脸和打腿有什么区别,一伸手能摸到哪里就打到哪里了。三岁左右的孩子,有攻击性是正常的。心理学衡量小孩子的方式与衡量成年人不同,我们更多的是通过躯体反应来看待孩子内心的动力,有攻击性是内心强大的表现,这样的孩子长大以后,会更有竞争力和内动力。如果妈妈以成人的方式解读孩子的“攻击性”,就会把孩子定义为“坏小孩”,这样的孩子会觉得幸福吗?

不允许孩子犯同一个错误

妈妈们对孩子抱有各种期待,总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最好的。逐渐的,这种潜意识会外化到妈妈的各种行为上来,例如,孩子犯错会严厉纠正,不允许孩子犯同一个错误。

为什么孩子可以犯错误,而且可以犯同一个错误呢?因为犯错的孩子比不犯错的孩子要聪明,智力发展也相对充分。允许孩子犯错,实际上是在培养孩子的内心力量,因为就算不被家长批评,犯错本身其实就是一种挫折。同时,遵循孩子的发展规律,让孩子像孩子那样成长,而不是以成人的角度去“速成”。

因此,要特别叮嘱家长朋友们,小孩儿是可以犯错的,只有他们才有权利犯错。不要以成人的、社会的价值观去要求你的小孩儿,就让他幸福的、自由自在的做个小孩儿吧!

冷暴力会让孩子更受伤

现在的爸爸妈妈已经意识到用“打”的方式管教孩子是不对的,于是很多父母在无奈的情况下,用起了“冷漠”的方式。孩子撒了谎,妈妈很生气,又不能动手打孩子,怎么办呢?就冷冷的,不理不睬。

在日本有过一个出名的心理学实验,实验对象是三碗一模一样米饭,每天每个经过的人都要对第一碗米饭说:“我好爱你!”,对第二碗米饭说:“我讨厌死你了!”,对第三碗米饭则视而不见。半个月过去了,实验结果是第一碗米饭发出了淡淡的酒香味儿,第二晚米饭馊了,令人意外的是第三碗米饭,它已经恶臭不堪且长满黑毛。类似这样的心理学实验很多,被冷落的反而是最受伤害的。作为妈妈,教育方式要得当,孩子还小,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才是家长之道。

那么怎么办呢?打骂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总要有个管教的方法吧?我建议家长从小就建立与孩子平等交流的关系,随着孩子逐渐长大,逐渐步入青春期的时候,家长们会从交流关系中受益匪浅。为什么一定要强调平等呢?首先我们要将“交流”、“教育”、“评价”三者区分开来。交流是双方以平等的姿态说自己想说的话,教育是我说你听,评价是我来总结你的事情。言论自由、姿态平等的家庭是疏导型的家庭,任何的苦难和矛盾在疏导型的家庭系统中都会得到妥善的处理。听听孩子的心里话,尝试从孩子的角度去理解孩子的行为,家长们就会有新的发现,原来孩子并非我们想象的那般坏哦!

以上是破坏孩子幸福感的常见行为,是从有所不为的角度保全孩子的幸福感受。下面就从正面来讲解:关于幸福教育,家长能做些什么。

培养幸福感,从认识情绪开始

7岁以前的小孩儿,哭哭闹闹是很常见的。除了哭闹之外,学前的孩子会发脾气、闹情绪,这也是常态。问题是,是让孩子变成被情绪控制的人呢?还是教孩子学会管理情绪呢?幸福教育,实际上是在培养感受幸福的能力。无论是独处还是爱社会群体中,无论在恶劣环境下还是在优越的环境里,孩子都能感受到幸福,这是爸爸妈妈送予孩子最好的人生礼物。可见,幸福教育是在培养幸福感受力,能在任意环境中感受到幸福。说来说去,是培养一种感受,美好的感受。既然是感受,就与情绪有着莫大的联系。情绪本身就是一种感受,喜怒哀思悲恐惊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其中情绪感受,幸福感,则是靠后天培养。所以,我们把认识情绪放在情绪管理的第一步。

首先让孩子理解自己的情绪,父母们不要对孩子的情绪做价值判断,例如:“哭鼻子很懦弱!”“发脾气是不对的!”,这样的价值引导,会使得孩子在某些情绪上受到压抑,形成压抑的性格。作为妈妈,可以告诉孩子,伤心的时候是可以哭的,哭过了伤心就会减少一些。如果孩子在任意场合哇哇大哭,可以告诉孩子可以在爸爸妈妈面前这样自由的哭,在公共场合这样哭会被围观的。以柔软的方式引导孩子的行为,但不要对情绪做坏的评价。

让孩子知道,情绪是生命能量的体现,就像出生时的“大哭”一样。情绪的属性是流动的,要让情绪自然的存在。家长一方面要允许孩子的脾气自然变化和流动,孩子哭不去哄她,而是微笑着等她哭完。在孩子经历了与情绪独处之后,在下一次哭的时候,他自己就会有所觉察和调整,当然,这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要让孩子意识到,原来哭过了就没事了,伤心不会一直持续,总会结束。继而,高兴也不会一直持续,也会结束。这样,孩子就能坦然的面对自己的各种情绪感受,不会陷入其中无法自拔。情绪饱满的孩子,心理上总是充沛的,不再受到情绪的困扰。

要用情绪来肯定孩子

孩子们总能从妈妈的眼睛里读到妈妈想要表达的内容。这就是7岁之前孩子的特点,对外界的感受力强于理解能力。妈妈如果经常笑,而且幸福指数很高。那么无论你在说什么,哪怕是在批评孩子,孩子也会感到轻松快乐。相反的,如果你在赞扬孩子的时候言不由衷,敏感的小孩儿们可不会领情哦!

多多夸奖孩子,用赞赏的眼神、紧紧的拥抱、快乐的声音去赞扬孩子,孩子才会通过妈妈的眼镜来做“自我认可”。妈妈就像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孩子从这面镜子里看到自己是个怎样的人。心理学动力学中对情绪动力的研究证实,如果小孩从小就被父母指责着长大,内心就会充满挫败感和自我否定。日后,无论是谁来认可和夸赞他,他都无法从这层阴影中走出来,更无法重新接纳自己。夸赞孩子不是用语言,也不是用物质来奖励,而是眼神、肢体接触和表情。

社会群体才是成就幸福感的目的地

人,是群居动物。这个生物属性使我们不得不去群体中寻找自身的价值感,对于被群体抛弃的恐惧感,是任何人都无法逾越的。从小就培养孩子喜欢接触社会、喜欢团体协作,是非常重要的课题。现在有些家长喜欢用忧患意识来灌输孩子,是担忧有一天孩子被社会所伤害。实际上,人的群居本性必定是促使孩子们最终会投入社会群体的,如果在投入社会之前就被社会的阴暗面吓住,那相当于第一步未迈,就早早的失败在起点上了。

我提倡“幸福教育的理由之一,就是使得孩子用正面积极的态度认识和理解这个社会。让孩子知道社会的美好比让孩子知道社会的负面信息要好得多,因为每个人都会去他喜欢的地方或者是有期待感的地方,呈现美好的世界给孩子就是给了孩子迈向社会的动力。

那么忧患意识要在什么时候传播比较合适呢?建议家长们在孩子上了初中以后,在12岁以后来提醒孩子会比较好一些。因为这个时期的孩子已经有了较为独立的自我意识,能够客观的判断妈妈所传达的这些负面信息。

幸福的孩子擅用解释系统

今天爸爸对孩子语气不好,孩子很郁闷。妈妈悄悄的告诉孩子:“也许是爸爸的心情不好?也许是爸爸在工作上遇到了苦难?总之不是宝贝的错啦!”孩子如释重负。这是个擅于利用解释系统的妈妈,她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孩子,用乐观的、客观的、非责难性的方式去解释各种事情。这样的习惯,能极大程度上让孩子感受到打太极的处事哲学,不伤人也不伤自己。

让孩子知道社会的美好比让孩子知道社会的负面信息要好得多,因为每个人都会去他喜欢的地方或者是有期待感的地方,呈现美好的世界给孩子就是给了孩子迈向社会的动力。

那么忧患意识要在什么时候传播比较合适呢?建议家长们在孩子上了初中以后,在12岁以后来提醒孩子会比较好一些。因为这个时期的孩子已经有了较为独立的自我意识,能够客观的判断妈妈所传达的这些负面信息。

声明:本网站引用、摘录或转载内容仅供网站访问者交流或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如存在版权或非法内容,请联系站长删除,联系邮箱:site.kefu@qq.com。
相关推荐
  • 阅读量:71
  • 阅读量:61
  • 阅读量:87
  • 阅读量:39
  • 阅读量:94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