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师考试必考比喻用法
1、什么是比喻?
比喻是用相似的事物打比方的修辞方法。
被比方的事物叫“本体”,用来打比方的芒儒商坑事物叫“喻体”,联系二者的词语叫“喻词”。例如:
她一头的褐色卷发,盖着一张的小圆脸,眼极活泼,口也很灵动,配着一身极鲜艳的衣裳——漆鞋,绿丝长袜,银红绸的上衣,紫酱的丝绒围裙——亭亭的立着,像一棵临风的郁金香。(徐志摩《曼殊斐儿》)
2、比喻的类型
①明喻:
明喻就是本体、喻体和比喻词都出现的比喻。例如:
这初秋之夜如一袭藕花色的纱衫,飘起淡淡的哀愁。(何其芳《秋海棠》)
②暗喻:
暗喻又叫隐喻,只出现本体和喻体,不用比喻词语,或用“是、变成、成为、等于”等喻词。例如:
美感的记忆,是人生最可珍的产业,认识美的本能是上帝给我们进天堂的一把秘钥。(徐志摩《曼殊斐儿》)
③借喻:
借喻是只出现用来代替本体的喻体,而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例如:
我这辈子只是在生活的道上盲目的前冲,一时踹入一个泥潭,一时踏折一枝草花,只是这无目的的奔驰……(徐志摩《再剖》)
④强喻:
本体和喻体有共同的特征,为了突出本体的这一特征,特别强调喻体的程度不如或超过本体。例如:
我看见蝗虫遮天蔽日
向农民争夺粮食
而地主比蝗虫更凶
甚至掠夺去妻女
(邹荻帆《乡音》)
⑤反喻
从反面设喻,以反托正,从被否定的喻体事物的反面去领会本体事物的特征,喻词常用“不是”或“不像”。例如:
人非木石,岂能一味谈理,碍于情面而偏过去了,在这里正有着人气息。(鲁迅《送灶日漫笔》)
⑥博喻
博喻就是用不只一个喻体去说明和描述本体。例如: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的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朱自清《荷塘月色》)
3、比喻的作用
①比喻说理浅显易懂,使人容易接受。
②比喻叙事能化抽象为具体,使事物更加清楚明白。
③比喻状物能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深刻的印象。
4、运用比喻应注意的问题
①比喻的本体和喻体是两个具有相似点的不同类别的事物,而且喻体必须是常见、易懂,能使人清楚地了解本体和喻体之间的比喻和被比喻的关系。
②比喻要贴切,紧紧抓住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点。
③比喻要有感情色彩,应当表现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④比喻运用不恰当常常表现为本体和喻体之间没有相似点,或者喻体表达的思想感情不恰当,在运用时应当特别注意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