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心理健康教育为切入点促班级建设
关注学生敏感的心灵
——以心理健康教育为切入点促班级建设
近年来,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但在农村中小学,由于受师资等条件的限制,心理健康教育还舛匀砖察属于发展初期。没有心理咨询室,没有专门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因此,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这一任务便落在了班主任的头上。
为此,在近年的工作中,我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原理及案例大胆地运用班级管理中,我是这样做的。
一、关注自身的心理健康,提高自身心理健康素养,让健康的心理成为班级管理工作的基石。
教师面对的教育对象是活生生的人。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师心理健康,可以使自卑怯懦的孩子昂起自信的头;使孤僻多疑的孩子绽开笑脸;使暴躁易怒的孩子拥有平和的心态……相反,教师遇事急躁,学生情绪就不稳定。鉴于此,关注自身的心理健康便成为我近年做好班级工作的出发点。首先,正视学生在智力、情感等方面的差异。不用同一把尺子衡量学生,不用世俗的眼光看待学生。爱优等生,更爱学困生。不以分数论成败,时刻提醒自己要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其次,学会给自己减压,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人总有情绪不好的时候,情绪不好时,我们就会说一些偏激的话,做一些过激的行为。这些过激的言行,在对学生造成伤害的同时,也让教师的身心处于不健康状态。带着微笑进课堂,用平和的心态看待学生所犯的错误。遇到学生违纪时,我总是提醒自己不要发火,先让学生自己说说原因,继而问道:“你认为这样做对吗?你这样做影响了谁?个人?还是集体?”或是采取“冷处理”的方式——好好想想,明天再说。运用这些方法,不仅给了当事的学生一个思想缓冲期,而且让学生有了更多的时间来进行自我反省,等到时机成熟,再找当事人谈话,效果是很明显的。再次,抓住每一个稍纵即逝的教育契机,对学生进行教育。教育因“适时而成功”,日常的教学活动蕴藏着无限的教育契机。教师要能先知先觉,才能捕捉到最佳的教育时机,取得最好的教育效果。最后,把办公室当作“教师心理健康成长的工作坊”,经常把遇到的问题与其他同事讨论。通过讨论、交流,我积累了一系列心理健康知识,也具备了一些新的管理理念和工作方法。我适时将这些方法运用于日常的班级管理,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成效。
二、谨言慎行,努力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育氛围。
农村地区经济欠发达,文化氛围不浓,绝大部分家长文化不高,对心理教育的相关知识知之甚少,对子女百依百顺,包办一切的现象与“黄荆棍下出贵人”的现象并存,受这种大环境的影响,农村孩子极易出现自卑、胆怯、不善与人交流等心理问题。
为了帮孩子重拾信心,我积极贯彻“多鼓励、少批评”的原则。学生犯了错误,允许他们申辩,允许他们自己寻求解决的方法。以宽容的心态对待犯错误的学生。唱首歌、讲个故事、做件好事、写份说明书。这样的惩戒,既让学生认识到了错误,又将学生的心理负担减到了最低。“课堂就是犯错误的地方,没有错误,哪来正确的结论呢?”课堂上我常常这样说。对于那些回答错了的学生,我总要安慰几句,“回答问题是一种挑战,说出自己的见解是勇敢和自信的表现。它比对问题做了正确的解答更重要”。对于站起来,却忘了该怎样回答的学生,我总会走过去用手摸摸他的头,微笑着说:“你一定想好了该怎样回答,只不过由于一时紧张,才卡了壳。小时候,老师也和你一样经常卡壳。不过,不用怕,只要你有子弹,迟早会打响的”。适时的宽慰,缓解了学生的心理压力;心与心的交流,拉近了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有了述说的欲望,有了与教师亲近的欲望。“亲其师,信其道”,宽松、民主、和谐的教育氛围形成了,教师管起班来自然就得心应手了。
三、以活动增强班级凝聚力,促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
小学生的心理是很脆弱的,仅靠教师的表扬、鼓励还不足以牢固树立其自信心。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的平台,让他们充分感受到自身的力量。在班级管理中,让学生人人自觉参与,各司其责,自己管理自己,以便使学生在自我管理的过程中,约束自我,教育自我,增长工作和活动的才能。在整个管理过程中,我努力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决不包办代替。民主竞选班干部;集体讨论、制订《班级公约》;在学校实施的个人思想量化管理模式中,结合本班实际,将学生量化考核表细化;每天设立一个值日班长,三名监督员,对两操、卫生、个人仪表、课堂及课间纪律、出勤、早读等几方面全面监督,及时制止学生的不良行为。并将学生的值日情况纳入月底的考核中。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管班的积极性。让每个人都参与集体的管理工作,既锻炼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也推动了班级工作的正常运转。根据小学生喜欢表现自己的特点,除学校开展的各种活动外,我还有针对性的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1)春游、秋游、观察、环境调查等户外活动。(2)“一分钟演讲”,“英雄故事会”、“好书伴我成长”、评选“读书之星”等活动。(3)在五一、六一、教师节、元旦等重大节日开展形式多样的庆祝活动。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通过这些活动,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促使学生形成乐观、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
四、对特殊群体,个人加强心理辅导。
留守儿童、单亲孩子的教育问题越来越突出。就拿我任职的学校来说,600多名学生中,留守儿童、单亲家庭的子女占到了学生总数的三分之一。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这些学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敏感、多疑、冷漠、过分重视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是这部分学生共同的心理。针对这些特殊群体,我在班上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户外野炊活动,既锻炼了学生的生活能力,又培养了团结、合作意识;以“(爸爸)妈妈我想对您说”为主题的书信活动,为家长与留守儿童架起了沟通的桥梁;适时的青春期教育,帮助她们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对个别已经出现心理偏差的学生,及时捕捉他们细微的心理变化,对其进行适时的心理疏导。她,一个开朗、乐观的小女孩,进入青春期以后,她的身体开始发育,臃肿的身材使她陷入深深的自卑中。“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有这种心理的女孩子班上还有很多,为了帮她们摆脱困惑、学会正确地认识自己。我一面利用日记、作业批改、个别谈话等形式与其交流。一面通过讨论,让学生认识到美不单指外表,更指道德修养、文化素养。“今天我以燕一小为荣,明天燕一小将以我为荣。”精彩的演讲赢得了阵阵掌声。看着她那意气风发的样子,我知道她已战胜了自己,顺利地迈过了人生的一道坎。“让孩子抬起头来走路”,还有什么比这更让我欣慰的呢?
五、加大家庭和学校之间的联系,将心理健康教育延伸到校外。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将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发展。不当的教育方法会给孩子造成心理压力,甚至会造成心理问题。因此,让家长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是非常必要的。定期召开家长会,向家长宣讲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家长分析学生的心理及生理特点。利用家访的机会,及时向家长通报孩子的细微变化,学校、家庭双管齐下,努力为学生撑起一方爱的天空,促使其健康、快乐的成长。
总之,在班级管理中,我充分借助心理健康教育的原理和方法,并将其运用于实际工作中,给我带来了很多便利,也进一步推动了良好的班风、学风的形成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