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投金融告诉你如何识破理财产品中的潜在隐患
面对这些形形色色的理蹩汰踉忆财“陷阱”,除了正确运用各种合法途径来捍卫自己的权益之外,最重要还是进行自我保护,不能被高收益忽悠而盲目投资。那么该注意什么呢?
一、销售环节夸大收益
银行在代销理财产品过程中,部分客户经理会过分夸大收益而忽略产品本身风险,值得投资者注意。不少理财产品还在广告宣传单中,经常使用“预期收益稳定”、“过往业绩优秀”等宣传文字,吸引众多的投资者。
家建议投资者一定要对一直强调理财产品高收益的理财经理保持警惕,在购买产品之前,一定要仔细查看理财产品合同条款,第一要看收益率,是年化收益率还是累积收益率,是税前收益率还是税后收益率,不同的收益率可能对应不同的最终收益;第二,要关注产品流动性,是否可以提前终止;第三,对于理财产品,当出现较大亏损时,该赎回的时候应该赎回。
二、信息披露不透明
理财产品信息不透明,产品净值、运行情况不公开的情况也时有发生,投资者最好经常关注自己所购买的产品。除了多看看对账单,最好多致电客户经理获得产品最新信息。
有人曾购买某外资银行发行的一款挂钩于股票的理财产品,该股票是在瑞士证券交易所上市的。该银行不向投资者提供股价情况,只是每个季度发布一次产品净值。
此种情况经常发生,主要出现在一些挂钩国外指数、国外股票、黄金价格、资源品价格等产品上。另外,也有部分产品说明书的信息披露很不健全,比如有些银行理财产品找某机构充当投资顾问,但对投资顾问的资质揭示并不全面,也容易误导投资者。因此,投资者最好经常关注理财产品的对账单,看看目前净值表现。
三、预期收益无法兑现
不少投资者被理财产品预期高收益所迷惑,一时冲动购买的理财产品,最后发现达不到预期收益。李先生称去年其信托计划账面浮亏超过50%。该信托计划投资门槛为300万元,总规模4亿。虽然在推销宣传中,该产品的预期收益可达20%以上,但截至2012年6月,浮动亏损却高达34%。出现这一问题,往往是投资者选择了和自己风险承受能力不符的理财产品。它可以作为衡量理财产品风险的一个指标。
如果投资方向中出现高风险资产如股票、基金、大宗商品、汇率等,意味着产品的收益不确定性会比较大。意味着产品投资于国债、央行票据、金融债、银行拆借等较低风险资产,产品到期获得预期收益率的几率相对较高。
不过,投资者也需要明白,不同的理财产品有不同的风险。每个投资者在购买理财产品之前需要做风险测评,建议投资者一定要认真完成,看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和要买的理财产品是否匹配,这是规避风险的方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