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专毕业生感觉前途一片迷茫(2)
杨老师:
您好!谢谢您!我从没有想去放弃过对世界的热爱,是我的信仰失去了,一直以来坚持的认识世界的方式遭到我的怀疑(我也太容易变了),令我感到无所适从,人生最大的失败就是信仰的失去吧,它是人活着的灵魂,它是人的希望,支撑着人走向未来的脊梁骨,我想我大概的方向有点清楚了。
我每天刚睡醒的那一刻,很焦虑哦,以前把太多时间放在了读书上了,没有发展几个知心的朋友,因为在书中我总能找到宁静,编织梦想,有各种各样的大抱负。而现在忽然出现对读书不感兴趣,我也就没有其他的东西来填补我的精神世界,我现在白天都不敢停下来半刻功夫,一停下就开始焦虑,心里空荡荡的感觉,哎,我现在也努力去和大家交流,也许是对我以前自负的惩罚吧,我已失去和大家以一种平常心的交流了,总是含有一种“刻意”的成分在里面,丧失了交流的那种能力了,也许是等到失去才知道后悔吧,现在每每看到两人在一起能简单的说话,都让我很羡慕,再平肤浅的生活我也羡慕着,都不敢出去做事了,他们每个举止都能让我羡慕,呵呵,舍我其谁的我也有今天哦。
这位同学:
您好!建议你从现在开始心平气和的问一问自己:喜欢读书是为了什么?——胜过别人炫耀自己,当大官挣大钱,满足兴趣爱好,满足精神需要,提高人格修养等等。温家宝总理说“读书,不能改变世界,但可以改变自己”,这个“不能改变世界”之中,就包含了“不能改变别人”。你运用读书来认识世界方式并没有错,你所喜欢读的书籍不仅仅是学知识,更重要的在实践之中去体验,也就是真实的去感受它,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它,在运用的过程中领悟它的真谛。在领悟它的真谛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各式各样的感受——喜怒哀伤悲恐惊等等,有各式各样的感受是非常正常的,所以我们就需要接纳所有的感受,是诚心诚意接纳你所有的感觉,感受,想法,行为,痛苦,害怕,高兴等等一切。只要你做到不管再怎么痛苦,再怎么难受,再怎么不合理都接受和接纳了,也带着这些痛苦、难受和不合理做自己目前所做的事,并努力把所做的事情做好,那么所有的痛苦和难受也就会在你努力做当前的事情之中不知不觉的消失了。
我们的世界是复杂的,有太多的问题我们穷其一生也搞不明白。我们喜欢问为什么,也喜欢把问题复杂化,我们的本能会让我们在与别人对比的过程中矮化或低化自己,使我们觉得自己所坚持的正确的东西不正确,这个时候就需要对自己进行棒喝,也就是怀疑自己的时候内心大声对自己说“够了!”“烦不烦!”“真讨厌!”,只要坚持这样去做,你的问题就会得到改善或消除。对于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问题,你不要去想为什么,不要去钻牛角尖,你想也想不明白,一句话,世界本来就是这样的。我们的脑子的思考力实在是很渺小。我们的世界也是很矛盾的,真理和错误都是相对的,真理在一定意义下是错的,错误在某种意义下又可能是正确的。有时我们的言语很难表达出好多事情,言语表达也有许多不完整性,所以争辩也是没有多少意义,你争赢了也不一定是对的,争输了也不一定是错的。所以你要知道你争辩的失利,并不是你的价值观出了问题,而应该是语言的表达出了问题。
杨老师:
您好!您说的真是一语中的,我知道问题所在了,谢谢您啊!这几天在打工,感觉到社会真的挺现实的,什么人都有,有点看不惯,老师您推荐我几本书看看,我想了解一下这到底是个什么样的社会,让我更加有勇气地面对那些社会上的人和事。
这位同学:
您好!你所喜欢的道德经、易经和论云都是非常不错的,你可以进行深入的研读。另外建议你读一读李开复的《做最好的自己》;方洲的《青年怎样适应社会》;杨心恒的《岁月沧桑》。
杨老师:
您好!我现在吃东西一点节制都没有,吃了还想吃,吃过感觉什么都没吃一样,经常把肚子吃的好撑,但感觉还很“饿”,“吃“不择食,不管什么食物在面前都是吃完才能停止,明知道不能这样,但就是忍不住,这是焦虑的表现吗?我该怎么办?
这位同学:
您好!先不要考虑它是什么表现,最关键的是用口香糖或泡泡糖来替代就可以了。
杨老师:
您好!我一直以来都没有一个归属感,在上大专时,和同学们没有共同爱好,限于淡淡之交,后来渐渐发展了爱读书的习惯,书籍成了我的好友,我也很自豪我有这个爱好,发现自己领悟能力很不错,它成了我人生发展的动力,由此我也变得很相信自己的能力!
自从那次和一男一女同学的谈论之后(以前和你说过的那件事),发现我发表的观点不过如此,人家也能达到甚至表达更好,我开始怀疑自己的领悟能力,发现分析问题不够全面,从此也就失去了对读书的那种热爱了(可能是心眼小,妒忌他们吧),这时候就出现了问题,我生活一片遭,对书籍失去兴趣实则失去了一个最好的朋友,特别是怀疑自己的领悟能力,因为生活中任何事都要用大脑想着(领悟)去做,我做事一思考就会想到“在领悟”,对事物随即失去兴趣,对自己有创意(领悟)的想法也没兴趣,不愿做任何事,包括玩,而人生的快乐正源于创造啊,没了思想,也没了希望,不知道怎么走,这就是我一直苦恼的,到此的分析,我完全是自我纠结,自找苦吃,钻牛角尖,想的过多了,原因是生活中缺少了其他成分,比方说同学们交流,和家人交流,生活太单一,怎一个书籍能了得的,有了这种认识我更加怀疑我一起喜欢书籍的动机:完全是在逃避,麻痹自己,与同学社交的不满意,转而用自己会读书来转移注意力,呵呵,这就更加强了我不喜欢书籍了,而我一直原动力正来于此,那种兴奋的感觉再也没体会过了,我试着从其他方面找,而社交的能力是需要锻炼的,我醉心于书籍,使我忽略了这个锻炼,意识到问题所在,但却迟了,我一去和人相处,没处好,就越受挫,以前有书籍的支撑我很坦然,接着加油!可现在没了支撑,哎,没办法,等于说是陪了夫人又折兵,那种需要我用思考才能建立的社交我感觉很困难,还失去了领悟世界规律的兴趣,对家人未尽的义务,这些让我闪过不如死了算了,一了百了,不过我不会那样做的,我只是想法没转过弯来,这个世界无处不存在美,我也体验过的,只是此刻不具备那种心情,我性格就是用过去的经验来感受当下发生的事,其实这是很局限的,但我的修行有限啊!
所以我想换个环境,不知道到部队里面会怎样,战友同时进部队,对部队都像白纸一样。这样我更容易和他们相处,有个归属,部队的苦能盖住我现在的苦,这是我最希望的!想的太多了,好痛苦!哎,做人简单点好,真羡慕!
这位同学:
您好!请你先看看我写的这篇《杂议读书》
有不少学生和学生的父母向我提问:“读书是为什么?”。我常常以反问的形式把问题踢回给他们:您说‘读书是为什么?’他们答之曰:“读书为工作”。按照传统的思维这是没错的,读书嘛,就是为了工作,“学而优则仕”嘛。可如今,学生毕业之时就是失业之日,学生和学生家长问“读书干什么?”我只能回答:“能干什么就干什么”,学生和学生家长一脸鄙夷“那我们读书还有屁用!”
学生和学生父母的这种心态恰好反映出的是“学而优则仕”的传统意识形态——“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所以,农村孩子上学读书是为了走出穷山沟→走进大城市→过上“幸福的生活”;城里的孩子读书是为了出人头地→谋一份更好的工作→做一个管人的官,因为只要一当上官就什么都有了——长官意志,官大于法。所以,读书在许多人的理解中就是上学、考试、找工作、当大官,而读自己喜欢的书、为了自己的兴趣读书、为了自己的精神需要和人格修养而读书的市场,只在少部分人群之中盛兴。
读书犹如吃饭,我们吃饭是为了让身体全面吸收营养素,让身体健康强壮;我们读书是为了灵魂全面吸收营养,让灵魂纯洁高尚。我们的吃食有主食、美食、蔬果与零食之分——主食可以让我们吃饱肚子;美食可以让我们的身体更快更便捷地吸收优质营养;蔬果既可以洗刷我们的肠胃之中的油腻污垢,又可以让我们的身体吸收纤维素;零食是为了解馋、消磨时间、消除紧张或补充营养等等。我们读书也是如此,首先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而读书,比如工作上的需要、生活上的需要、心理上的需要等等,这些需要是随时间、空间的需要而变化的;其次是为了感受思想者的睿智、游戏者的乐观、苦难者的忧伤,能够让人心灵开阔,在困苦中自救,在苦难中崛起,在迷失中寻找到生活目标;第三,通过读书可以透过书籍观察世界,观察更广大的人群,发现你没发现的,感觉你尚未感受到的东西,使人变得聪明一点、达观一点、丰富一点、活得更有意思一点。
书给人的东西是超乎想象的——寂寞时,它随时陪伴我们消除孤独的煎熬;穷困窘迫时,它让我们看见生命乐趣;伤心时,它让我们知道如何宽慰自己;愤怒时,它让我们寻找合理的宣泄方式;……。英国的思想家培根说读书可以弥补先天的不足,可以铲除一切心理上的障碍,使人生活得更充实。高尔基说,好书读得越多,人的精神就越健壮。可见读书是为了提高一个人的素质和修养,人的素质和修养将影响着一个人的一生,一个人的生活质量。在人生的绝大多数情况下读书是为了提高一个人的素质和修养,因此,读书是为了更好的做人,做人是为了生活的更幸福。
有人提出人生三境界:“读万卷书”即读有字之书,第一境界也——读哲学书籍,可以培养大气;读专业书籍,可以培养才气;读休闲书籍,可以培养灵气。“行万里路”即读无字天书,第二境界也——行旅游之路,可以扩大眼界;行探索之路,可以扩大世界;行助人之路,可以扩大胸界。“听万人言”即读人书,第三境界也——听苦难之言,可以磨砺意志;听幽默之言,可以磨砺情志;听褒贬之言,可以磨砺心志。
王国维所说的“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正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不正是读书所要达到的“大气、才气、灵气;眼界、世界、胸界;意志、情志、心志”合而为一么!
你说“我一直以来都没有一个归属感,在上大专时,和同学们没有共同爱好,限于淡淡之交,后来渐渐发展了爱读书的习惯,书籍成了我的好友,我也很自豪我有这个爱好,发现自己领悟能力很不错,它成了我人生发展的动力,由此我也变得很相信自己的能力!”在这里你仅仅说了一个团体归属感,而另外一个就是事业归属感,这个归属感在大学里我认为应该是专业归属感。团体归属感的前提应该是专业归属感,我们在大学里学习专业,在学习专业的过程中发现与自己目标和追求的一致的的同学,这样就会与之走得近一些更近一些,久而久之也就有了自己所属的群体,当然你也就有了团体归属感。针对这种情况你所需要的是设置一个适合于自己的专业学习的目标和计划,当我们在认真学习自己所属专业的过程中,一方面可以发展和打造自己的团体归属感,另一方面也可以获得无穷的快乐和愉悦。我们知道,快乐来自于对明确目标的不懈努力和追求中,只有为自己确立了一个明确目标,并为之忙得无暇顾及的时候幸福、愉悦、快乐就会降临到我们身边。所以为自己制定一个明确的奋斗目标,让自己在短期目标、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的指引下,充实和用好生命中的每一天,感受到每一天生活的幸福、愉悦、快乐;所以我说一个有追求的人,必定是生活幸福、愉悦、快乐的人。
所以对你提出以下建议:首先,尽快搞清楚专升本的目的,找出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人生追求所在,进而确立自己的奋斗目标。
其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好每天的学习计划,并以实际行动按时按节完成之。只要你真正做到了“时时坚定严格地按自己的意志和计划生活,随时随地抓紧时间,全神贯注地、高效率地干自己该干的事情。”那么你迷茫、烦乱的心理和行为就会被愉悦和快乐所替代。
最后,只要我们心中有梦想,只要我们有实现梦想的切实行动计划,只要我们按部就班坚守自己的计划行动,只要我们坚信切实的努力一定会有丰厚的回报,那么我们就会在充实的学习生活中获得快乐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