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遗址的意义
1,圆明园的遭遇,是中华民族最近那段贫弱、苦难、屈辱历史的缩影,是一部沉重的活史书。无论这片废墟现在所具有的东西的多寡,都不影响这部史书丰富和苦涩的内涵及其无上的宝贵价值。圆明园遗址诺蝈胂叟保护牵涉到多学科的问题,
需要宏观的文化视野。正是这种视野的多学科参照,才使我能够初步读懂这部“巨著”,从而认识到:保留并展露这片废墟,比用辉煌的古建筑取代或部分取代她要有意义得多!一部中国近代史,某种意义上就是遭受帝国主义侵略的历史。
2,在这段历史中,有两件事是中国人民最为刻骨铭心的,一件是日本侵略者制造的骇人听闻的南京大屠杀;另一件就是震惊世界的英法侵略军焚烧圆明园。
圆明园的毁灭也有力地见证了“国弱受人欺”这个简单的道理。留住这一方遗址废墟,可以促使国人反思、自审,激发国人自尊、自信、自强,增强民族凝聚力。在这个意义上讲,她确实是一座理想而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堂。
3,一座美仑美奂的皇家园林消失了,她转换为另一种生命,一种充满悲情、充满张力的文物的生命,并且有了自己的标志性脸面――西洋楼残躯。这片废墟,只要你看她一眼,就会立刻被她的无形磁场吸住,感到心灵震撼,进而灵魂得到净化和升华。这就是废墟之美的奥蕴。
扩展资料
“圆明园”,是由康熙皇帝命名的。康熙皇帝御书三字匾牌,就悬挂在圆明园殿的门楣上方。对这个园名雍正皇帝有个解释,说“圆明”二字的含义是:“圆而入神,君子之时中也;明而普照,达人之睿智也。”意思是说,
“圆”是指个人品德圆满无缺,超越常人;“明”是指政治业绩明光普照,完美明智。这可以说是封建时代统治阶级标榜明君贤相的理想标准。
另外,“圆明”是雍正皇帝自皇子时期一直使用的佛号,雍正皇帝崇信佛教,号“圆明居士”,并对佛法有很深的研究。著有《御选语录》19卷和《御制拣魔辨异录》。在清初的佛教宗派格局中,雍正皇帝以禅门宗匠自居,
并以“天下主”的身份对佛教施以影响,努力提倡“三教合一”和“禅净合一”,是佛教发展史上非常重要的人物。康熙皇帝在把园林赐给胤禛(后为雍正皇帝)时,亲题园名为“圆明园”正是取意于雍正的法号“圆明”。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圆明园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