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励、鼓励,再鼓励
鼓励是一个太常见、大逛罹为垴家都知道的方法,所谓“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所以,我想当然地认为不需要撰文专门论述。
但最近的一些长期咨询,发现:我错了!因为很多妈妈实际是很少用鼓励,“鼓励”成了我必须专门提醒的“秘笈”。
汗,这也太寻常的方法啦,真是体现不出技术含量。是什么阻碍了,使父母不愿意用、不想用,或者不能用鼓励?我们来分析一下可能存在的认知、情绪等诸方面的原因。
一、我看不到孩子的一点儿优点
在咨询中,我有时会听妈妈们说:我看不到孩子的一点儿优点。
这不必责怪妈妈,而是要分析这个现象的原因。
1、期望高
说这句话的妈妈们,有的孩子学习是不错的,但是妈妈的期望高。孩子尽管比一般孩子还出色些,但是与妈妈的要求相比,都是不足。
解决方法:接纳孩子的现在,而不是用期望来评判他的现在,期望他将来慢慢进步。接纳了,就能看到进步,就能看到优点。鼓励就不是难事了。
2、为情绪、成见所掌控
有个孩子虽然学习成绩还是不错的,但是写作业磨蹭、拖拉,而且还和妈妈对着干、逆反(根源是妈妈教育方式的问题),妈妈很着急、生气,所以,自然看不到优点了。我说,孩子写作业快乐、放松的心情非常重要,要多鼓励孩子。孩子高兴了,就容易享受写作业。妈妈说:但是孩子写作业这么拖拉,我看不到可以鼓励的地方啊,真是让我生气!
这就是情绪的魔力,在生气着急的情绪之下,看不到孩子的一点儿好处。其实孩子哪怕只有五分钟专心也可以鼓励这五分钟,只要实事求是地鼓励具体的行为,孩子还是很受用的,也是高兴的,对转变为享受写作业是有些帮助的。
有位妈妈说:有时候在生气的时候真难以看不到可鼓励的地方。前天,我儿子和我做算术题,仅有四周岁的他算6和9谁大,5和7中间的数字是几?教了他很多遍,他都不太会。当时我就生气了,还发飙了,最后不欢而散。第二天,我想和儿子继续探讨这个数学题,儿子很避讳,一直表现出不想做数学题的态度。我害怕了,喊来爸爸和儿子一起比赛,开始让他认出1、2、3的数字,他答对了,(因为太简单他肯定能答对),我就鼓励他,真棒!比爸爸认得还快。儿子来了精神,才和我进行了比大小的数学题目,老师说的“鼓励,鼓励再鼓励”真的有很大很大的效果。
二、我的孩子确实做得差的地方,怎么鼓励呢?
只要有善于发现的眼睛,总能找到可以鼓励的地方;有鸡蛋里挑骨头的精神,不怕找不到可以鼓励的地方。
试卷分析是个宝这篇博文里,及格分是82分,孩子只考了58分。在这种情况下,经过分析,都可以找到大把可以鼓励的地方,找到可以鼓舞的信心,何况其他的情况呢?
三、孩子应该严格管教,用批评、惩罚的手段
每个人的教育理念确实是很不相同的。一位在我这里长期咨询的妈妈,总为孩子写作业拖拖拉拉的习惯而烦恼,她问:我能否用这种方式——必须几点写完,写不完就不允许写了。我不赞成,因为这是一张惩罚的方式,而且是相当严厉的惩罚。而我是不主张用惩罚的,我自己实际是从来不惩罚女儿的(参考为什么我从不惩罚孩子)。她有些迷惑不解?因为她一直认为孩子应该严格管教,用批评、惩罚的手段。我居然提倡不用惩罚,那怎么管孩子啊?
我告诉她,孩子写作业是最需要快乐、放松、享受的心情,而惩罚必然破坏这一切,而实在而具体地鼓励却会促成这一切,有什么比鼓励更方便、便宜、立马见效呢?字写得潦草,只有一个字写得认真也可以鼓励,有一道难题做出来了也可以鼓励,比以前有一点儿进步也可以鼓励,有五分钟认真写作业也可以鼓励.......很少听说鼓励之后孩子不高兴的。
她恍然大悟,因为她以前认为孩子是要批评和惩罚的,她的方法里就没有鼓励!这是教育的核心思维的问题。
只要实事求是,表扬孩子的具体表现,鼓励再多,也没有问题!
鼓励、鼓励,再鼓励,不要浪费了这不用花一分钱、非常方便、立刻见效的宝物。
一次咨询的实录:
这位妈妈在我这里做半年的长期咨询,我们经常讨论孩子具体的事情,前几天她女儿不想先写作业,而是先玩,每次完成都拖得很晚。我给妈妈出了个主意,妈妈来反馈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