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生产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满足巅貅晌陔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
现代社会生产的飞速发展,极大地刺激了人类需要,表现出无限的多样性,也为满足这些需要提供了物质条件。但是由于人口急剧增加和人均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各种自然资源的需要和消耗总量空前增加,有些资源已经趋于枯竭。人类必须控制自身数量和节制消费水平,使之稳定在地球生态系统允许的范围。
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来看,人类需要的扩大应当有所节制,其满足方式和程度存在一定的界限。不是所有的需要都应当给予满足,也不是所有需要的满足方式都是合理的。前代人通过生产来满足自己的需要,不应损害后代满足需要的条件;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人通过生产来满足自己的需要,不应损害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人满足需要的条件。
在发展社会生产时,不可避免地涉及当前需要和长远需要、个体需要和整体需要、前代需要和后代需要、本地需要和外地需要、国内需要和国际需要等关系。只有全面、协调和持续发展社会生产,才能比较合理而均衡地满足各个方面和层次的需要。
方式
所谓社会生产方式,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生产力是指人类改造和控制自然界的能力,它包括如下要素:劳动者、劳动资料尤其是生产工具和劳动对象。后两者即所谓生产资料。其中,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标志。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同时产生的,也即是说,只要一种生产力一经形成,必定有一种生产关系同时形成。
这是因为,生产力的形成以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为前提。而要让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结合起来,必须解决两个问题:一是生产资料归谁所有、由谁支配;二是在第一个问题已经明确的条件下,劳动者与生产资料以一种怎样的方式结合起来。
前者即生产资料所有制,后者即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姑且命名为“劳动方式”。这两个问题一旦解决,劳动者与生产资料便顺利地完成结合,生产力也就立即形成了。
另一方面,尽管这两个问题从表面上看去反映的是人与物的关系,但从本质上看,它们所反映的恰恰是人与人的关系。因而这两个问题一旦解决,人们在生产、交换、分配、消费中的相互关系也即生产关系也就立即形成了。所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同时产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