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劳不能致富
快乐是什么?我曾经做过一个测试,当大家看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大部分人脱口而出的就是:快乐是赚很多钱。这反应的是社会的现状和现实,这有错吗,当然没错,谁不想财富自由,谁不想每天不为五斗米折腰。但是为什么有的人轻轻松松就能实现财富自由,有的人披星戴月的勤劳工作却还得为几块钱而发愁呢?那我今天接着稻盛和夫的口来告诉大家答案:“头脑勤劳才是致富关键”。
什么是头脑勤劳呢?稻盛和夫认为头脑勤劳就是思维方式、热情和能力。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思维方式,如果每一天想的都是利己,那么除非是上一辈子积德很多,不然再怎么努力都是只够温饱,如果每一天想的都是如何利他,那么才会接近成功。
这一点稻盛和夫和范蠡都给我们做了很好的榜样。
稻盛和夫27岁创业,40年内连续创建了两个世界500强企业,在78岁高龄时,424天奇迹般让即将破产的日航起死回生。这样传奇的人物,让无数人奉为偶像,而稻盛和夫谦卑的说:“我只是一个普通人,我只是很努力,从中国的先贤圣人那里学习他们的思想,作为我人生中的一个指针并且践行”。稻盛身为航空业的外行,不取报酬,没有私利,同时也为日航的员工们灌输了他的思想,让每个员工都有了主人翁意识。1961年京瓷公司有11名新员工在入职一年后要求涨工资,不然就要集体辞职。而稻盛和夫震惊了一段时间之后就想通了,亲自找他们沟通,承担起照顾员工家庭生活的责任。就这样,这批员工留在了公司,并成为企业的骨干。这就是稻盛和夫所推崇的“利他之心”。正是这样的“利他之心”,让稻盛和夫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范蠡三散三聚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
范蠡在帮助越王勾践灭掉吴王夫差之后,没有贪图荣华富贵,毅然辞掉高官厚禄,将家产全部充公,离开了越国。这是第一次散尽家财。离开越国的范蠡,改名邸夷子皮(皮革制成的袋子),来到了齐国。他率领家人在海边劳作,治理产业,垦荒种地生产粮食,你用海边的渔业盐业进行商业贸易,智永几年时间就积累了数十万家产。齐国请范蠡做宰相,他把数十万家产分给亲人朋友之后,连夜离开了齐国。这是第二次散尽家财。后来,范蠡改名陶朱公。在陶地,范蠡重新创业,不就又积累很多的财产,成为了当时的首富。有一年,天下大旱,范蠡又把全部财产布施,结果没几年再次积累起万贯家财。
从这两个故事中,大家能有所启发吗?勤奋不能致富,能致富的是正确的思维方式,唯有布施才会得财。当我们种下财富的种子,自然就能收获财富的果实。与其向外求,不如真正践行圣贤文化,做一个内心丰盈,“向内索取”的智慧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