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规范起名法

2025-03-11 01:46:27

1、以“五德”起名 . 五德亦称作“五行”、“五常”,共分三类: (1)儒尚五德:仁、义、礼;智、信; (2)将帅五德:智、信、仁、勇、严;另有柔、刚、仁、信、勇; (3)至孝五德:庄、忠、敬、笃、勇; 儒尚五德,常与三纲连用,称为“三纲五常”。《苟子"十二子》扬注:“五行、五常、仁、义、礼、智、信是也。”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儒家认为“五德”是常存不变的五项道德标准。因此,历代人们多以五德之字命名,如仁惠、仁杰、叔礼、守礼、守义、祟义等等。 将帅五德出于孙子;《孙子兵法"兵略训》中以“柔而不可卷也,刚而不可折也,仁而不可犯也,信而不可欺也,勇而不可凌也。”把将帅五德归纳成柔、刚、仁、信、勇五种。历代武臣战将多以此五德命名,如汉朝大将韩信;东汉大将马武、班勇;三国时战将黄忠、于禁、宠德、孙坚;西晋武将刘毅;东晋大将王镇恶;隋文帝杨坚;隋大将薛也雄;唐大将尉迟恭、苏定方、李希烈;宋大将石守信等等。 至孝五德始于春秋。《吕氏春秋"孝行》以庄、忠、敬、笃、勇为至孝五德并解释道:“居处不庄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莅官不敬非孝也,战阵无勇非孝也。”以至孝五德命名者,在历史上也不泛其人,如守敬、世忠等等。以“四维”观念起名

2、 “四维”观念则礼、义、廉、耻,始于春秋时代。《管子"牧民》中说:“四维张,则君令行。”“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日廉、四曰耻。” 四维本管仲协助刘桓公推行政令而制定的四项准则,后人以其为道德依据,多以四维观念而命名。例如:王守礼、陈钦廉等。 

3、以“三宝”、“三多”、“五福”等起名 老子李耳和庄子庄周道家代表人物,皆以“品疏饯懒道法自然”为主,主张齐物我,齐是非,齐大小,齐生死,齐贵贱,安常处顺,逍遥自得,按今天的说法就是“宿命论”。 《老子》中有“三宝”的记载:“我有三宝,持而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庄子"天地》论“三多”(多福、多寿、多男子)。 “五福”的记载见于《书"洪范》,“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攸好德,即所好者德之意;考终命,即善终不横天之意。 道教是中国三大教(儒、道、佛)之一,流传甚久,对中国古代文化思想影响很大。用道德思想命名,是一种很流行的命名方法。以陶渊明为代表的“逍遥派”,多具有很浓厚的超世观念。人名如:毛延寿、严至慈,王克俭等等。

4、以墨家思想起名 墨家与儒家为针锋相对的两派,二家并称“显学”。墨学创始人墨子竭力主张“兼相爱,交相利”。《墨子》中有“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的论述,认为“官无常贵,民无终贱”。

声明:本网站引用、摘录或转载内容仅供网站访问者交流或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如存在版权或非法内容,请联系站长删除,联系邮箱:site.kefu@qq.com。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