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如何食疗去秋燥
1、一、润肺防燥虽然现在南方气温仍然居高不下,但是处暑节气过后,气候逐渐从暑热向寒冷过度。在炎热的夏天,璩嵊炕奸腠理开泄,能够让汗液很好的蒸发,处暑过后,随着凉风来袭,自然界阳气逐渐收敛,人体也能感知凉意,所以汗液、津液就逐渐往里回收,这会让体表感觉到干燥,出现如鼻咽干燥、皮肤失去润泽、眼睛干涩、毛发干枯、大便干结等情况,严重者甚至会感受到上火的症状,比如口舌生疮、咽喉肿痛、口腔异味、口苦口感、面红耳赤、心烦失眠等症状。上述就是我们常说的“秋燥”。因此,此时节应该多吃养阴润燥的食物。中医养生学认为,日常补肺多以白色药材、食材、食物为主,如梨、银耳、蜂蜜、鸭肉、杏仁、百合、天门冬等。1. 梨:润肺止咳,降火祛痰。可生吃、炖汤、加冰糖炖、川贝,浙贝熬制药膳等。2. 蜂蜜:润肺止咳,解毒养颜。蜂蜜中含有与人体血清浓度相近的多种无机盐,还含有果酸、葡萄糖、多种维生素、多种有机酸以及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如铁、钙等。可用温开水冲开后空腹饮用,有润肠通便的功效;睡前服用有改善睡眠的作用。3. 鸭肉:滋阴养胃,利水消肿,健脾补虚。适用于以干咳为主并伴有口咽干燥、五心烦热的人群食用。民间有处暑吃鸭子的传统,白切鸭、柠檬鸭、荷叶鸭等均可选择,烹调方法以选择炖汤最为适宜(食肉为主,具有代谢性疾病患者应注意汤的食用量)。4. 杏仁:润肺平喘、润肠通便。可直接食用,也可入银耳、雪梨、蜂蜜为底物的汤羹之中,以加强润肺去燥的功效。5. 百合:宁心安神,润肺去燥。可将其磨成粉冲服,也可入菜、或做成百合粥服用。6. 银耳:生津润肺,滋阴养胃。可炖汤或煮粥服用,且为美容养颜之品,较适合女性食用。除上述食材外,还可以多食用芝麻、牛奶、莲藕、荸荠、枇杷、甘蔗等滋阴润燥的食物。需注意的是,所举例的去燥食物多适用于温燥伤肺者,若有脾胃虚寒,易腹泻及代谢障碍患者需在医师或营养医师指导下服用。
2、二、吃酸不吃辣《黄帝内经·脏气法时论》说:“肺主秋……肺收敛,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中医认为酸味收敛肺气,辛味发散泻肺,秋天宜收不宜散。秋季需要固护肺阴,所以我们应该不吃或少吃辛辣刺激烧烤类的食物,如辣椒、花椒、桂皮、生姜、葱及酒等,这些食物均为热性,会加重秋燥对人体的危害。可以多吃例如苹果、石榴、葡萄、柚子、柠檬、西红柿、山楂、乌梅等酸性的食物[3]。除了具有滋阴润燥,食酸敛肺功效的食疗方以外,另附几味适宜秋季喝的中药茶饮。桑叶茶桑叶15克,用开水泡服。桑叶味苦、甘,性寒,归肺肝经。具有疏散风热、凉热肺燥、明目等功效。秋饮桑叶茶,可清肺润燥、平肝明目。现代实验证明,桑叶还有一定的降血糖作用,故糖尿病病人也可以常服此茶。鲜芦根茶鲜芦根30克,用水煮开后服用。芦根味甘,性寒,归肺胃经。具有清泻肺胃、生津止渴等功效。此茶可缓解秋燥引起的燥热咳嗽,还可加入秋梨同煮,起到生津解渴、清胃热之功效。桑椹汁取桑葚用榨汁机榨汁后饮用。桑椹味甘,性平,归肝肾经。具有养血滋阴、生津止渴、润肠通便之作用,适用于阴血不足、头晕目眩、头发早白、盗汗及津伤口渴、糖尿病等病症。
3、三、秋季饮食注意避“坑”:1. 饮食卫生防疾病:秋天是胃肠道传染病、疟疾、乙脑的多发季节,大多疾病从口入。如果是在家进餐,肉类、蔬菜类、水果类等食材均要通过正规渠道购买,选择新鲜之品,在烹调之前一定要清洗干净,生熟分离,不要吃隔夜的剩饭菜;如果是在外就餐,应尽量选择卫生条件较好的餐馆[6]。2. 慎食生冷:处暑之后,天气转寒,生食大量瓜类、水果容易引发胃、肠道疾患。因此,脾胃虚寒者注意不宜食用过多寒凉食物。3. 避免盲目“贴膘”:秋季饮食的一个经典传统是“贴秋膘”,这是在农耕时代考虑到夏季人体消耗较大,因此提出进入秋季后人们就应该多食用肉类的说法,从而达到增加营养、储备脂肪的作用。但是,由于目前生活改善,饮食结构随之变化,日常生活中所摄入的脂肪、蛋白质含量并不低,所以也就没有刻意去“贴秋膘”的必要了。而且,对于心脑血管病患者或者老年人来说,盲目“贴膘”反而容易导致一些疾病的发作或反复、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