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父母“失败”在哪儿
1、首先第一个“失翱砌踉煜败点”:控制性占有。每位父母都是深爱自己孩子的,但是过分爱的话就变成了一种另类的控制,认为孩子是自己的私有财产,所有孩子的事儿都要经过他们点头同意,自己为人处启耸笔轲世受自己父母的影响很大。其实,现在孩子都要想摆脱自己的原生家庭,想要有自己独立的生活,而很多父母都喜欢把自己的一些欲望强加到孩子身上,就比如一些家庭的父母在孩子踏入高中的时候就把以后的规划安排的清清楚楚,上什么大学,学什么专业,以后去哪儿工作等等,但是孩子可能会有自己的想法与打算,并不喜欢父母给自己的定位。其实,有时候孩子的也是需要理解和自由的,但是父母不肯放手,总在控制。
2、第二个“失败点”:攀比心理。可能对于这一点很多朋友都感同深受,很多父母也都说过类似的话语,比如你看看人家怎么怎么,人家说了怎么怎么,人家都怎么怎么的等,人家的万事万物都是最好的标杆与真理,自己的孩子永远比不过。如果自己的孩子成绩不好的话,父母会说你看看谁家谁家的孩子成绩多好,考多少分,每次见面都抬不起头什么什么的。如果自己的孩子到了适婚年龄还没结婚的话,父母都会说你看隔壁跟你同龄的都结婚有自己的孩子了,对你进行一系列的逼婚。其实,攀比心理人人都会有,但是对于父母这种攀比心理有时候真的让人很无奈。
3、第三个“失败点”:自我感动型牺牲。在生活中,相信大部分家长茶余饭后闲谈的时候都会有所涉及,就比如会说一些类似于这样的话:我当年为了我的孩子放弃了什么什么。自己失去的一切都安上了为了孩子这个光环后显得让人感动敬佩与伟大,然后别人可能会告诉你:你看看你的父母为了放弃了多少东西,你应该好好努力不能让父母失望什么什么的。其实,在生活中这种父母也是最为常见的,可能在这些心目中自己变成现在这种情况都是因为孩子,因为孩子自己失去了很多东西。
4、第四个“失败点”:对孩子要求回报式付出。有句古话:做好事不留名。但是现在很多父母对这句话的理解可能有些偏离,他们讲究我给你一粥一饭,你必思而后报,最好心心念念,不敢有一时违背。但是这种回报大多不是物质上的回馈,而是精神上的一种压迫,可能偶尔你与父母发生一些的争执的时候,可能父母都会说:一把屎一把尿把你拉扯那么大,现在学会给你顶嘴了,不太不孝顺了。他们可能都在认为我为你付出多少多少,所以你必须百依百顺,否则就是对不住我生你养你。
5、第五个“失败点”:都为你好。这也是很多朋友经常听到父母所说一句话:都为你好。很多父母在与孩子发生争执的时候,可能会说:我还好意思跟我吵,我都是为了你好,等你大了就知道了。还有很多父母都认为好像自己的出发点是对的,过程和结果就都不再重要,在“都为你好”之后结果不尽人意时,都会加上一句虽然卧室为了你好,但是你这事儿做的确实不对,大多数的“我都是为了你好”之后就算错了造成了一些困扰和损失,都是因为“为了你好”。
6、第六个“失败点”:打骂型教育。这种父母可能在现在生活中并不多见,但是还是存在的。一些父母可能就一直秉持着:孩子不打不成器的思想。虽然也很爱自己的孩子,但是在教育孩子的方式上有些偏激,缺乏耐心。就比如很多父母在孩子犯错的时候可能在言语上都会有攻击性的,会说:你说要你干啥,这点事做不好。再比如在辅导孩子做作业时,会大吼大叫,甚至会出手打骂,其实这样做只会让孩子有更深的阴影。这种情况在生活中比较少见,但是也不乏有这种父母存在。
7、总结:其实,父母都是爱孩子的。但是有时候恰恰这些“失败点”阻隔了孩子本身的思想,无论是在教育,还是生活方面,都是需要父母的陪伴与支持,但时候有时候父母强加给我们的思想确实让无奈。总而言之,中国式父母最大的失败就在于对孩子过分的控制。自己孩子也是需要理解与释放的,抓的太紧未必是好事儿,有时候互相理解才是根本。对以上内容进行总结:1、第一个“失败点”:控制性占有。2、第二个“失败点”:攀比心理。3、第三个“失败点”:自我感动型牺牲。4、第四个“失败点”:对孩子要求回报式付出。5、第五个“失败点”:都为你好。6、第六个“失败点”:打骂型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