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性应对宝宝发烧
首先要更正一个观点,许多家长用体温计给宝宝测量,一看温度在37度以上就慌乱了,认为宝宝发热了。其实每个宝宝的断芡闽彝基础体温不一样,不能说高于37度就必定是发热了。但是一般一岁以内的宝宝体温在37度5以下都属于正常的,反之如果宝宝的体温高于37度5,家长才能判断为宝宝可能是发热了。
一旦确认宝宝是发热了,家里的大人都会很担心,但是目前医学
研究证实,发热是许多疾病初期的一种防御反应,可以增强机体的抗感染能力。换言之就是发热会促进宝宝免疫功能的完善,增强人体白细胞内消除毒素的酶活力和肝脏对毒素的解毒能力等等。当然,这是需要建立在宝宝吃好睡好精神状况不错的前提下,如果宝宝出现以下状况,如:脸色苍白、呼吸急促、呕吐腹泻严重、意识恍惚和惊厥、极度无力、出现皮疹或针尖大小的出血点、嘴唇指甲发紫、剧烈头痛的现象,需要立即就医。
如果没有以上这些现象,只是体温忽高忽低,家长完全可以按照以下退热原理来护理宝宝
原理一:最普遍也是最安全的方法---物理降温
1、多喝水或者奶
2、洗温水澡或温热毛巾湿敷
3、少穿盖衣服和毯子
4、保证排便
5、冰贴和冰袋
其中要更正一下许多家长一个比较老的思想,以前我小时候就是发热了,妈妈马上给我穿好多衣服,晚上给我盖好几层,把我捂得严严实实的让我出汗。其实这个做法是错误的。增加散热是退热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多盖被子或者多穿衣服不利于体表温度的散热。
原理二:药物降温(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 体温在38.5℃时一般就考虑药物降温
宝宝发烧,一般家长都会给泰诺林和美林这两种退烧药。真正选择退烧药是看成分,泰诺林的成分是对乙酰氨基酚,美林的成分是布洛芬。之所以大家都习惯叫泰诺林和美林是因为不喜欢记这些化学名字。
什么时候需要服用泰诺林和美林:泰诺林和美林有镇痛降温的作用,是药三分毒大家都知道,但这并不是说不管怎么样都要让宝宝硬扛着,如果有以下情况出现,就需要服用退烧药。(泰诺林出生后就可以服用,美林需要六个月以上)
1、白天体温达到38度5以上
2、晚间睡觉的时候体温到38度以上,睡觉的时候不可能时时监控宝宝的体温,应该让宝宝好好的进入睡眠状态,如果半夜温度慢慢升高会影响宝宝睡眠,同时家长也会手忙脚乱
3、宝宝因为出牙或者疫苗后身体部位的疼痛时,大人会因为身体疼痛吃止痛药,宝宝为什么要硬扛着,只要剂量服用正确不会有任何问题。
泰诺林一天不超过5次,美林一天不超过4次。
以下,又是一个小tip,许多家长会抱怨退热药的效果不好,宝宝服用之后体温要么降不下来要么就是高高低低。于是就心急火燎的跑去医院要求静脉输液。其实一岁以下的宝宝静脉输液的风险很高不说,其实真正能让宝宝降温的并不是里面的抗生素,而是输注的液体。宝宝只有摄入了足够的液体,再配合退热药才能降温。发热时多喝水或者奶非常重要,抗生素不是用来降温的,静脉输液来降温不可取。
泰诺林和美林的区别:
泰诺林被普遍认为是儿科医生的首选,有效退热时间为3-4小时,而美林的有效退热时间为6-8小时,所以,美林公认比泰诺林的退烧效果更好、持续时间更长。很多妈妈都会纠结宝宝发烧到底是给美林还是泰诺林。泰诺林相对比较温和,是新生宝宝就可以服用的,美林则需要在六个月后,但是持续的时间和强度更好一些,所以在宝宝高烧不退的时候可能效果会更好。总之,每个宝宝的情况不一样,选择对宝宝最有效的退烧药即可。
在国内的崔玉涛医生的小儿发热书中,他是推荐泰诺林和美林交替使用以降低两种药自身的副作用。我需要批注的是在交替用药的时候,一定需要记下药名、时间和剂量。泰诺林4小时后可选择美林,美林6小时后可交替泰诺林。另外,如果服用一种药物出现呕吐等现象,应选择另一种药物。
如果宝宝对口服药物特别排斥,可以选择塞pp的栓剂。要让宝宝摄入足够的液体,才能保证机体通过散热达到退烧效果。
最后的结论
宝宝发烧有时不需要马上给他吃退烧药,退烧只是缓解不适的一种手段。
病毒性感冒引起的发烧没有特效药,病毒的清退需要两周时间。不要随意使用抗生素
感冒引起的发热吃感冒药这个观念是错误的。感冒药是复方制剂,含抗过敏的扑尔敏、减少充血的伪麻黄碱。止咳的右美沙芬等,过量会致命。美国FDA很早就要求把两岁以下婴幼儿感冒药全部从市场撤回,并且呼吁六岁以下的幼儿都慎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