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学的熬粥技巧大全
在中国四千年有文字氇监煜紊记载的历史中,粥的踪影伴随始终。 粥文化的文字,最早见于周书:黄帝始硌柔鸵坑烹谷为粥。 中国的粥在四千年前主要为食用,2500年前始作药用,《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载有西汉名医淳于意(仓公)用“火齐粥”治齐王病;汉代医圣张仲景《伤寒论》述:桂枝汤,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便是有力例证。 进入中古时期,粥的功能更是将“食用”、“药用”高度融合,进入了带有人文色彩的“养生”层次。 宋代苏东坡有书帖曰:夜饥甚,吴子野劝食白粥,云能推陈致新,利膈益胃。粥既快美,粥后一觉,妙不可言。南宋著名诗人陆游也极力推荐食粥养生,认为能延年益寿,曾作《粥食》诗一首:“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从而将世人对粥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可见,粥与中国人的关系,正像粥本身一样,稠粘绵密,相濡以沫;粥作为一种传统食品,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更是超过了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
煮好粥的标准是什么:1.生米煮粥,比直接用米饭做成粥更好吃。2.用圆滚滚的米做粥,容易熟、容易软烂,口感更好。3.加入些高汤,是粥营养美味的小秘密。4.粥是高温糊化的美味,这就是化学上有名的糊化反应。5.最好选用新米煮粥,配料更要新鲜,否则粥就谈不上鲜美。
另外,喝什么粥最好: 民间有谚语:粳米煮粥最养人。粳(jīng)米是什么米呢?大米分为籼米、粳米和糯米三类。籼米由籼型非糯性稻谷制成,米粒一般呈长椭圆形或细长形。根据籼稻的收获季节,分为早籼米和晚籼米两种。糯米由糯性稻谷制成,乳白色,不透明,也有呈半透明,粘性大。粳米由粳型非糯性稻谷制成,米粒一般呈椭圆形。 粳米,其味甘淡,其性平和,每日食用,百吃不厌,是天下第一补人之物。粳米富含淀粉、蛋白质、脂肪、纤维素、维生素A、E、B1及钙、磷、铁等多种营养成分。有健脾养胃、补中益气、强壮筋骨、长肌肉、通血脂和五脏、止虚寒泻痢等功效。 大米和小米,以2:1的比例煮粥,是最容易消化的。这样的搭配非常合理,大米易于消化,调和养胃,小米营养丰富,滋润脏器。正常人喝粥可以养生,粥和其他事物搭配,又有不少新的功能,这就要因人因时因地而异了。
煮粥小诀窍:
1、浸泡:煮粥前先将米用冷水浸泡半小时,让米粒膨胀开。
这样做的好处:a、熬起粥来节省时间;b、搅动时会顺着一个方向转;c、熬出的粥酥、口感好。
2、开水下锅:大家的普遍共识都是冷水煮粥,而真正的行家里手却是用开水煮粥,为什么?你肯定有过冷水煮粥糊底的经验吧?开水下锅就不会有此现象,而且它比冷水熬粥更省时间。
3、火候:先用大火煮开,再转文火即小火熬煮约30分钟。别小看火的大小转换,粥的香味由此而出!
4、搅拌:原来我们煮粥之所以间或搅拌,是为了怕粥糊底,现在没了冷水煮粥糊底的担忧,为什么还要搅呢?为了“出稠”,也就是让米粒颗颗饱满、粒粒酥稠。搅拌的技巧是:开水下锅时搅几下,盖上锅盖至文火熬20分钟时,开始不停地搅动,一直持续约10分钟,到呈酥稠状出锅为止。
5、点油:煮粥还要放油?是的,粥改文火后约10分钟时点入少许色拉油,你会发现不光成品粥色泽鲜亮,而且入口别样鲜滑。
6、底、料分煮:大多数人煮粥时习惯将所有的东西一股脑全倒进锅里,百年老粥店可不这样做。粥底是粥底,料是料,分头煮的煮、焯的焯,最后再搁一块熬煮片刻,且绝不超过10分钟。这样熬出的粥品清爽不浑浊,每样东西的味道都熬出来了又不串味。特别是辅料为肉类及海鲜时,更应粥底和辅料分开。
其次,就是根据个人口味、季节和功效来熬制各种自己喜爱的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