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三种境界是什么
读书的三种境界是:
1、读书的第一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连含哲叨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宋·晏殊《蝶恋花》)。读书本就不是轰轰烈烈的热闹事,真正的读书人,总是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自己喜欢的书,故而常常是孤独的,有时甚至是落寞的,也只有甘愿孤独与落寞才是真的读书,才能读得进去。
所谓“独上高楼”是要有独到的眼光,要有一定的高度;“望尽天涯路”是说要有相当的广度。当此第一境界之时,所能见到的只会是“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五代·南唐·冯延巳《谒金门》)春初微风,波澜不兴,此时往往不被人们看好,不被世俗所理解。
2、读书的第二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宋·柳永《凤栖梧》)读书有成的人谁没有过这样的经历?读书是要下苦功夫的:孔子韦编三绝、刘秀手不释卷、杜甫读书破万卷……至于悬梁刺股、囊萤映雪之类,哪一个不是孜孜以求?“为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终不悔”定然是将读书视为人生第一乐事,这才会无视“衣带渐宽”,才能“为伊憔悴”。能有此精神,必然会有所成就,于是“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此时已是春风骀荡乃至于春意盎然了,不过仍未达到最佳境界。
3、读书的最佳境界应当是跨越了上述两个境界之后,进入第三种境界:“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在灯火阑珊处。”(宋·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一如佛教“禅宗”的顿悟,也就是辩证法的从量变到质变。
产生了质的飞跃,突然领悟,融会贯通,见人所未见,知人所不知,把握了书的精髓;然后厚积薄发、妙手偶得。到此时,自然会“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成绩斐然,令人刮目相看。
声明:本网站引用、摘录或转载内容仅供网站访问者交流或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如存在版权或非法内容,请联系站长删除,联系邮箱:site.kefu@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