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奈的坚守或是传承千年时光沉淀古朴的手艺小村
1、碗窑村旧称蕉滩或台冢夺呼蕉滩碗窑,位于苍南县桥墩镇境内,玉龙湖河谷中上游,是清代浙南地区烧制民用青花瓷的主要基地。始建于明洪武年间。融民居、古陶瓷生产线、古庙古戏台于一体,至今仍完整保留着滞蹁葑寒商品经济萌芽时期以手工业工场为中心的古老村落形态,是一活生生的历史博物馆,堪称人文景观之一绝。离温州市区不到2小时的车程。
2、地处青山绿水间的碗窑并不为人所熟知,实际上其陶瓷生产可追溯到300多年前。该村曾为浙江民窑生产地,有上万工人在此生产日常生活用具、文房四宝等,产品远销台湾及东南亚各国。而今碗窑许多村民外出经商与开矿,村里仅留70人。
3、位于苍南县桥墩镇境内,玉龙湖河谷中上游,是清代浙南地区烧制民用青花瓷的主要基地。始建于明洪武年间。融民居、古陶瓷生产线、古庙古戏台于一体,至今仍完整保留着商品经济萌芽时期以手工业工场为中心的古老村落形态,是一活生生的历史博物馆,堪称人文景观之一绝。
4、碗窑村很小,很僻砾班柩盖静。小小碗窑村在温州的地图上找不到,就连许多温州人都不知道这个村落的存在。仅数十户人家,背山临水的村子,每户人家的房前屋后都有山泉绕过,恬淡秀美,宛如人间仙境。村子最北端有一栋类似明末闽南民居的建筑,据说是碗窑年纪最大的房子。这老态龙钟的木结构房屋,至今仍有人居住。
5、明末清初,福建连城县的巫氏等先民为避战乱,一路内迁,至浙江省苍南玉苍山麓南坡(原平阳县)蕉滩时,被当地的资源条件吸引,定居下来,重操原籍旧业---手工操作烧制陶瓷器皿,尤以青花陶瓷闻名。代代相传,在清乾隆年间达到极盛。
6、碗窑人秉传祖业,埋头做碗,除了三四家开小客栈的,另有十来个人懂一点"官话",给不通当地方言的客商们做做"翻译",其余的几千号人口基本从事手工制陶。
7、碗窑村如今已不做碗了,只有老戏台、旧客店还在村中静静地矗立。制碗手艺仅存的一家,还保留着古老的制碗作坊,可以用泥胚做一回碗,那种与泥土亲近的感觉着实令人陶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