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蓝耳病的防控措施
本病自2006年5月倪茸诚枳份首发于江西省的高安、抚州地区后,迅速在我国养猪相对密集的中东部地区传播蔓延,主要以南方地区、华中哪纳紧萄地区受害最为严重,至9月中下旬告一段落。接着于10月中旬死灰复燃,而且至当年的11月底疫情已扩大到华南、华中、华北甚至东北地区的一些省份。近期又在广东云浮市出现疫情,呈现明显的跨区域流行和传播特征。一般来说,一旦猪场感染此病,整个猪群在3~5天内感染,随后波及邻近地区。各年龄段猪群都可以感染,仔猪发病率可达100%,死亡率可达50%以上,母猪流产率可达30%以上,成年猪也可发病致死。
高致病性蓝耳病疫病多发生于春末、夏初之高温季节,特别是在饲养环境恶劣,猪舍通风降温不良,炎热潮湿,饲养密度过大的散养户和小型猪场多发。被感染的猪呈现出的临床症状包括:高热(41℃-42℃),精神沉郁,食欲减退,卧地不起,皮肤发红,眼结膜炎、眼睑水肿;气喘、流鼻涕、咳嗽等呼吸症状;便秘、腹泻等消化系统紊乱;部分猪后躯无力,不能站立或共济失调等神经症状;
疫病的防控上存在的误区 :
①疫情暴发之初,部分养殖户将发病猪乱扔或者卖到市场,疏忽了疫病扑杀封锁的工作,导致疫情扩散,疫源泛滥。
②没有严格的引种、防疫制度,生猪流动性大,跨区域贩买,加速了疫病的暴发和流行,“惟有源头活水来”。③疾病认识不够,未进行病原测定下就盲目下诊断结论,采取不正确的措施,引起继发感染和混合感染。
④饥不择食,病急乱求医,缺乏综合的防预措施。大量使用退烧药、广谱抗菌性药物,加重疾病的复杂性。甚至发生一夜之间注射猪瘟,伪狂犬,蓝耳病三种弱毒疫苗的荒唐举措,结果造成健康猪的大量死亡。
⑤饲养管理粗放,尤其是农村散养户,猪舍设计不合理、通风不良,空气中氨气浓度高。大部分采用潲水养猪,营养不良。
⑥免疫保健意识淡泊,不重监测,盲目注谢疫苗,有时为了降低成本,减少了应有的免疫。
猪蓝耳病防控措施:
目前在气温严热、猪病高发季节,养殖场须要高度重视猪病防控工作,把防控高致病性猪蓝耳病作为重点,确保发生疫情时,能够及时诊断,及时处置,防止疫情扩散蔓延,做好防控猪病各项应对准备工作。防控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关键是抓好免疫工作,免疫是落实“预防为主”防控方针的首要选择,是防控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有效措施。其主要措施如下:
1.做好猪场免疫预防
2.全方位的落实生物安全措施,加强消毒工作
3.加强饲养管理,做好药物保健,减少易感动物
4.进行合理的药物保健预防
根据猪场情况采用联合用药的方法,从母猪到生长猪进行系统的药物保健。
①怀孕和哺乳母猪。在母猪分娩前后各1周,切断母猪到仔猪的垂直感染。可选的用药方案,母猪产后三天注射《高热金针》200斤/瓶,可避免多元病的发生。
②保育仔猪和小猪群。仔猪产后第七天,十七天,二十五天分别用《高热金针》(200斤/瓶)同时配合《美瑞核酸肽》(400斤/瓶)混合注射,可防治猪瘟,圆环,蓝耳,传染性胃肠炎,大肠杆菌引起的黄白痢等病毒性疾病。
③同时在饲料中可添加抗应激药物和免疫增强剂 ,如黄芪多糖、盐酸左旋咪唑可溶性粉,尽量减少应激导致猪群抵抗力下降而发病的机会。
④饮水及饲料中添加葡萄糖、电解多维等,防止继发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