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道蛔虫病的中医治疗方法
1、 主穴:分两组。1、中脘獯骓窑嗔透梁门、大横;2、胆俞、脾俞。 配穴:迎香透四白、至阳、期门、太冲、足三里。 主穴每次仅取一耘资诡拨组,如效不佳,再酌选配穴。两组主穴可轮用,亦可单独用。中脘透梁门,右侧腹痛明显透右梁门,左侧明显透左梁门;大横穴可深刺至2寸左右;胆俞、脾俞,亦宜以28号针略向脊柱斜刺至有酸、麻、胀强烈得气感。余穴均须激发明显的针感。然后大幅度捻转提插,施泻法强刺激,留针30分钟,每5分钟运针1次。每日1~2次。
2、主穴:阿是穴1、阿是穴2。 阿是穴1位置:位于足三里下,压痛感最显处。 阿是穴2位置:位于敫嘹萦钻右侧臀部,在骶管裂孔与大转子高点连线以上外1/3处之敏感点。 任选一主穴。阿是穴1,先于该穴上反复用力按压,当腹部剧痛出现明显减轻或消失倾向时,即在此点进针。得气后,宜采用“气至病所”手法,反复施行,使针感向腹部方向传导。留针时间据症情变化而定,在此期间可间断予以运针刺激。阿是穴2,用5寸长毫针垂直剌入2~3寸,持续捻转5分钟,当疼痛大减后,留针20~30分钟,中间行针2~3次,或据疼痛情况随时施针。 针刺治疗同时可服乌梅汤加味或食醋适量,每日3次;鼓励患者进高脂肪餐。在疼痛缓解24小时后,每日服驱蛔灵3.5克,连服两天。
3、主穴:主穴。 配穴:上合谷、胸椎7透胸椎9。 主穴位置:在第六胸椎棘突上缘。 上合谷位置:在第一、二掌骨之间基底部。 先取主穴,剧安颌儿如不能即时止痛加取配穴。患者端坐低头,暴露背部,选直径1毫米粗,2寸长之特制粗针(赤医针),与皮肤成30~40度角,对准主穴,向下斜刺至皮下,然后顺脊柱平刺1~2寸,留针;上合谷以28号3寸毫针先直刺进针1~1.5寸,得气后退至皮下沿第二掌骨向指掌关节透刺;另用同样粗细和长度的毫针,从第7胸椎棘突上缘沿皮下透向第九胸椎。留针时间亦可据症情变化而定。每日1次,3次后改为隔日1次。
4、主穴:期门、阿是穴、胆俞、鸠尾。 配穴:中脘、阳陵泉。 阿是穴位置:腹部压痛最显著处。旌忭檀祉 药液:维生素K注射液、维生素C注射液、当归注射液或注射用水。 以主穴为主,疗效不明显者改取配穴。每次取1~3穴,阿是穴必取。阿是穴须用皮内注射针头刺入,将注射用水0.3~0.4毫升注入皮内,使局部成典型橘皮样变(不可注入皮下,以免影响效果)。余穴可注射其他三种药物中的任一种,针入得气后,缓缓推入。维生素C每穴0.3~0.5克,维生素K3每穴0.5毫升,当归液每穴0.3~0.5毫升。穴位注射,每日1~2次。
5、主穴:胰胆、迷根。 配穴:肝、十二指肠、神门、交感。 主穴为主,酌加配穴。先针刺右侧,疼痛未止再针左侧。捻转运针,刺激须强,留针30分钟至1小时,每5~10分钟行针1次;或以0.25%普鲁卡因在上述耳穴注射,每穴0.3毫升。每日1~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