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写好命题文章
1、由浅入深,培养学生写作兴趣。 刚进入中学大门的学生在很大程度上还受小学作文的影响,他们只会写短小的叙事文章。为使他们对中学的作文有所认识,在“命题日记”训练的第一阶段,要求学生每天抄写一篇作文,在内容上做到有写人、事、物的,同时提醒学生注意文章的语言运用及构思技巧。过后教师从学生摘抄的文章中选取几篇有代表性的作文进行范读,讲评,引导学生改变小学的写作观念,方法,逐渐学会采用多种写作手法进行写作,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进入第二阶段后,要求学生放开作文书,摆脱小学作文写作模式,根据教师选择的范文进行变内容不变题目、体裁的训练,即进行仿写阶段。这样,学生既有范文参照,又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写作,把“参照——想象——发挥”三者融为一体,做到了在第一阶段基础上的升华。学生在写作中既有东西可比,也有话可说,就没有了畏惧作文的心理,无形中培养了他们的写作兴趣,这为进行第三阶段的“命题日记”写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有的放矢,摆脱盲目写作。 学生开始写日记时一般都很擢噘橄堕认真,可日子久了,慢慢的就觉得枯燥无味,无从下手,写作态度也就变得不端正起来。这样一来就与《课标》“课外练笔不少于2万栓疠瑕愤字”的要求相违背,也达不到教师的写作训练要求。在以往的语文写作教学中,我们提倡多想多写,做到有感而发,多进行“有个性、有创意的自主作文”。可时间久了,这样的日记就暴露出了它的不足。很多学生由于年龄和视眼的局限,只能写自己生活中的人、事、物、景、情、感、论、理;只能写以“我”为中轴的文章,一旦进入考场作文,学生就显得手无所措了。这种“自主”日记训练很容易使学生步入一个“怪圈”,找不到合适的材料写,造成同一材料多次运用,时隔久之,学生就产生了消极懒惰情绪,变得不爱写作文了。同以往的“自主”日记相比,“命题日记”就不一样了,每天的日记由语文教师和学生共同根据训练目标命题,体裁多样,形式灵活。日记内容可以是学生自己之事、家中之事、班级的事、学校大事、社会现象、随笔杂谈等等。这样,每天的写作目标、体裁、篇幅长短等学生都一清二楚,教师的训练目的也得到了具体体现,再加上课后教师的批阅讲评,使每个学生都知道自己每篇日记的长处与不足,便于他们在以后的“命题日记”中借鉴他人作文的优点,促进自己写作水平的提高,时间久了就会推动整体作文水平的提高。
3、师生共同命题,营造和谐气氛。 在“命题日记”的写作训练过程中,教师是从自己的教学目标出发,根据教材要求而进行有目的的写作训练。在每天的日记命题上只考虑如何精心安排题目;如何适应当前作文考试形式;如何做到各种体裁的写作训练;如何谋篇布局;如何做到中心明确、内容具体、层次清晰、详略得当、语言通畅等等,而没有考虑到学生们对这些命题是否感兴趣,是否有材料可写。教师在每天的“命题日记”中,要使学生能有自主性、独创性、积极性就得把一部分“命题日记”的内容放给学生自己设计,从中选取有代表性的进行写作训练。在“命题日记”的写作中,学生的参与性,主体性得到体现,写作主动性也就表现出来,一些真情实感的好作品就脱颖而出,也实现了师生共同交流,为“命题日记”营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气氛。
4、命题要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贴近当前考试形式。 现在的中学生思想活跃、知识面广、独创性意识强烈,这就给教师在“命题日记”写作训练时不得不选择一些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贴近当前考试形式的题目让学生写。贴近生活的题目诸如反映校园、同学、教师、班级、学校的,如:校园生活二三事、同桌的你、惜别、老师,我想对你说、给班主任的一封信、在温暖的集体里等等。写学生平时学习、课余生活的,如:这堂课真有趣、难忘的课余生活、这件事启迪了我、我学习中的忧愁和烦恼等。写思考人生的,例如:20年后的我、人生如歌、无悔的16岁等。贴近社会生活的,如:微笑、真情、我为奥运加油喝彩等。反映国际大事的,如:从伊拉克挨打所想到的、飞起来“嫦娥一号”。为了让学生对考试作文趋向信息有更多的了解,在“命题日记”写作训练中就得把一些中考作文题目拿来给学生练习,以便发现学生们的作文水平与中考考试作文的要求之间到底有多大的差距,教师好进行针对性的写作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