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语用训练,享受乐趣
落实语用瑾龊胂然训练,享受乐趣 陈勇华 近几年来,语文阅读教学取得了较大成绩。但在大力推愉桴狁焕进素质教育的今天,语文阅读教学至今末能走出高耗低效的误区。我认为,最根本的原因是指导语文教育的观念问题。《语文课程标准》就像那清新的春风吹遍了大江南北,语用训练那崭新的理念犹如春风化雨,滋润了我的心田,吹开了我渴望教学改革的心扉。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一直有语用训练的意识,在阅读教学中切实落实语用训练,给我的课改带了勃勃生机,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语文阅读教学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于是,语文阅读教学工作中发生了许多趣味横生的事,这些事既开启了我的智慧,又给我留下了美好的记忆、深远的思考一、语用训练,调动了学生乐学的情绪,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我在教学《桂林山水》,讲到“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一句时,我引导学生发散思维,让他们思考还可以怎样表现“水静”?学生思考后回答:“漓江的水真静啊,仿佛是一块能照出人的大镜子。”在此基础上,我进一步引导,要求他们用语言来表现其他环境的“静”。学生的思维马上被调动起来,有的说:考场上真静啊!静得只能听见同学们答题时笔落在纸上的“沙沙”声。还有的说:屋子里真静啊,静得能听到自己的心跳声。这时,我继续向前推进,“看谁能不用一个‘静’字,用语言描绘一个画面让大家能从中感到‘静’。”随着问题的展开,大家兴趣越来越高,思维极其活跃,纷纷举手发言。有的说:河边的草地上,一个小女孩在看书,旁边有几只小鸟在啄地上的草籽,一只小鸟落在小女孩的肩膀上。有的说……。这一训练,从水静到其他环境的“静”,最后到无“静”字却能表现“静”。在这种开放性的迁移运用学习活动中,不仅调动了学生乐学的情绪,更让学生放飞了自已的想象,锻炼了自已的能力,一步步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阅读教学有千万个接触点,有的课文更是典范。教学时慧眼识材,抓住结合点,促使学生把在课文中学到的语言材料、表达方法乃至修辞手段运用于新的语境中,并逐渐仿中有创,培养语用创新能力。二、语用训练,让学生感受到语言之美,提高了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 上《鸟的天堂》这课时,我先让学生选择自已认为最美的和最喜欢的句子来品读,并说说为什么喜欢这些句子。有学生这样汇报:“我喜欢‘这棵榕树好像在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翠绿的颜色明亮地在我们的眼前闪耀,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这句话,其中的‘颤动’、‘展示’这两个词写得特别美,美在哪里,我说不出来。”我及时引导:“你能体会到‘颤动’、‘展示’这两个词写得特别美,已经很了不起了。大家想想,‘颤动’、‘展示’这两个词还能分别换成什么词?”学生纷纷回答:“‘颤动’可以换成‘抖动’、‘晃动’。‘展示’可以换成‘显示’、‘出现’。”然后我引导学生把这些词放到原句中去读去悟,让学生体会感受作者用“颤动”、“展示”这两个词的妙处。最后我小结:“多么可爱的大榕树呀!大家看,‘颤动’、‘展示’这两个词,不但美丽且动静结合,显示了大榕树那旺盛的不可抗拒的生命力,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感受。”就这样让学生沉浸在课文中去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体会作品背后所蕴含的情感。引导学生抓住好词佳句反复品读,读出意,读出情,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通过品析比较,深入细致地揣摩、品味,让学生感受到语言之美、文章意境之美,感悟作者用词之精妙,领会语言之韵味,提高了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三、语用训练,培养了学生积累语言的能力,发展了学生的语言。 我在教学《草船借箭》一文中周瑜和诸葛亮的一段对话,让学生细读基础上悟到了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周瑜的心怀妒忌,步步紧逼,诸葛亮胸有成竹、将计就计。然而这并非我揭示的,而是让学生去揣摩对话中人物的心理活动。在对话的提示语前添加自己认为最准确的词语来揭示人物当时的心态。如: “周瑜(明知故问)‘……用什么兵器最好?’诸葛亮(故意)说:‘用弓箭最好。’周瑜(暗自高兴,急着逼问):‘对,……希望先生不要推却。’诸葛亮(心知周瑜不怀好意,有意)说:‘……当然照办。……’周瑜(迫不急待地)问:‘先生预计几天可心造好?’诸葛亮(胸有成竹地)说:‘只要三天。’周瑜(掩饰不住内心的狂喜,威胁)说:‘军营里可不能开玩笑。’诸葛亮(泰然自若地)说:‘……到第三天,……搬箭。’” 通过添加词语的朗读,学生自然体会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借”读向积累词语、造词造句、谋篇作文渗透沟通,自然地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让学生在课堂上通过比较读、对比读、换词读、删词读、添词读等的有效训练,让学生体悟语言,培养语感,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四、语用训练,培养了学生读思写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巧。”可见,读思写结合是多么的重要。积极挖掘教材中的写作资源,是用好用活教材、拓展课程资源、丰富写作素材的有效途径,视情设计,视情选用,有效地训练。如《火烧云》的第四、五、六自然段,分别写了它的样子变化,变“马”,变“狗”,变“狮子”。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变换角色:你现在就是观看火烧云的小孩子,看到火烧云变“马”,变“狗”,变“狮子”,甚至变成其它的事物,你会有什么反应?让学生选择一个内容,写一写你看到后的反应: “狮子来了,狮子来了,多像啊……怎么啦,狮子它又跑哪儿去了呢?”我既兴奋又满腹疑惑。……每个学生都把自己的感受写了下来,并且通过同桌交流、全班交流把这样的感受和大家分享了。课到这里,我并不就此搁下,和学生又“玩”了一招:你们写得都很好,都把当时“我”的感受写出来了,但是作家为何不写?在讨论中,学生渐渐明白:写文章也需要“留白”,不是什么话都要在作品中写出来,另外,作家的惊喜、激动在文章的字里行间已经流露了出来,也就是说,这种情感在描写火烧云的变化中都写进去了。这样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又回归到文中,扩大了学生思维发展的空间,开发了学生的创造潜能。我欣喜地看到学生的写作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由于落实了语用训练理念,使语文教学焕发无穷的生命力,学生在语文方面得到了良好的发展。学生学得非常主动,他们在课堂上都喜欢展示自我,乐于朗读和表演,勤于探究和思考,勇于质疑和创新,敢于表达和说话。他们喜欢在日记里自由创作,倾吐自已的心声,善于用丰富的词汇描述自已的所见所闻。他们已经把学习语文作为一种乐趣,尽情投入其中,并从读书中体会到一种永恒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