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大流派该如何选择
太极拳是我国的瑰宝,经过数百年的传承,经过历代师徒弟子的演练,如今分化为各大太极拳流派。我们练习的时候可能没有想过庙堠杼寺关于它们的起始,现在就让小编带着你,感受一下在时间长河里,成长发扬起来的各大门派。
一、陈式太极拳
陈式太极拳由明末清初陈王廷所创,原有太极拳 5路,长拳108式和炮捶。从陈王廷起,经无数名家传承,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经加工提炼,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陈长兴老架一路75式、老架二路炮捶43式,陈发科新架一路83式、二路炮捶71式,陈有本小架和陈有本的门徒族侄陈清萍的和式架(赵堡架)。陈式太极还有李花枪加白蜡棍、大刀、单刀、剑、球等兵器系列。
上世纪80年代,为了拯救太极拳,一代伟人邓小平在1978年11月12日题词“太极拳好”,大批国内外团体云集陈家沟,太极拳学校雨后春笋般出现,涌现出陈家沟四大金刚陈小旺、陈正雷、王西安、朱天才以太极真功夫名振世界,学院派的门惠丰、阚桂香夫妇创编了56式竞赛套路,国家队教练王二平取得了全能冠军,他们极大推动、规范了陈式太极拳。
随着2008北京奥运会、2010广州亚运会上太极拳美伦美焕的表演,特别是陈式太极拳的飘逸、刚劲,让人对太极拳的感觉耳目一新;央视四界武林大会上陈式太极拳以卓绝的武功技压群雄,更巩固了陈式太极拳中流砥柱的作用。王战军、陈自强、陈建强等把太极拳技击的魅力展现给世人,受到太极拳迷们的崇拜。
二、杨式太极拳
创自河北省永年县人杨福魁。杨福魁,字露禅。道光年间拜陈长兴为师,学习陈式太极拳,成为陈氏拳械的第一个外姓弟子。杨得传后,于1850年左右至北京传授太极拳。他为了适应清朝"玉体不动"的显贵达官和体弱年迈者的保健需要,扩大传习范围,删改陈式老架拳中的发劲、跳跃和难度较大的动作,编创成杨式太极拳架。后又经其子杨健侯、其孙杨澄甫(1883----1936)等人修润,定型为现在的杨式太极拳套路。
杨式太极在太极拳推广过程中一直起着主力作用:杨露禅是第一个把太极拳带出偏僻的山野走向河北广府、走向北京,以“杨无敌”名振华夏并派生出吴式太极拳,诗云“谁料豫北陈家技,却赖冀南杨家传”。 **时杨澄甫天生神力,技艺高超,拳架又极漂亮,带领十大弟子把太极拳传过长江走向国外。太原的杨振铎、北京的崔毅士、上海的陈微明和付仲文、南京的褚桂亭、四川的李雅轩等使杨式太极拳得到了最广泛、最纯正的普及。国家体委和武术研究院从杨式太极拳中精选24个动作来大力推广,又主要根据杨式太极拳创编了42式拳、剑竞赛套路,使得杨式太极拳一度成为太极拳的代表。
但杨澄甫53岁神秘去世,国内仅有其子杨振铎、其重孙杨军练习,孙子辈又没见人练习,其他10大弟子也没有教出象样的徒弟,特别是2010年9月六大门派会淮安,在强大的陈式太极拳阵势前杨式选手不堪一击,加之16界亚运会上选手门多采用陈式高难动作(原42式拳、剑已经不能比出高低被逐渐淘汰),更有甚的是一些自认为得到杨家秘不外传真功的“门徒”故弄悬乎,使辉煌的杨式太极拳逐渐成为老年人健身的玩意了,“杨无敌”越来越远去了。
三、吴式太极拳
创自河北省大兴县吴鉴泉(1870--1942),其父全佑(1834--1902),满族人,初从杨露禅习杨式大架拳,复拜其次子杨班侯为师学杨式小架拳,以善柔化着称。鉴泉自幼从汉,改姓吴,又名爱绅。他秉承家学,擅长小架太极拳。1921年,吴鉴泉受聘于北京体育研究社任教时,去掉小架太极拳中的发劲、跳跃和重复动作,突出轻柔、缓慢、圆活、连绵的运动特点,创编成吴式太极拳。
一九二七年,吴鉴泉由北京迁居上海,一九二八年他被上海精武会和国术馆聘为教授。一九三三年起,他创设鉴泉太极拳社,传到香港和海外。其间和香港白鹤派公开比武一事成为武林佳话,吴公仪和陈克夫为门派名誉进行了生死之战,因香港不许比武,他们就在澳门以赈灾为名进行了比武,结果有两中说法,吴家说吴公仪以出其不意的直拳击中陈鼻子,陈流血休克处理好错过比赛时间判太极拳胜。
另一说法是第三会合两家起腿过高判平手,有视频在网上广为传播。可见,任何拳术能否实战不在拳的本身而在练拳的是谁。期间梁栩生为之写报道,之后催产、诞生了梁、金武侠小说时代,也稳固了吴式太极拳在香港的地位,李小龙父李海泉学习吴式太极拳30几年,李小龙也有很好的太极拳基础和深奥的太极拳思想。
全佑大徒弟王茂斋的拳架突出舒展的特点,主要在北京传拳。王茂斋和徒杨禹亭教出五位太极名手赵安祥、李经梧、王培生、李砚之、孙凤秋号称“五虎上将”。尤其以王培生精湛的拳艺和系统的拳理为吴式太极拳的学习、传播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吴鉴泉、王茂斋开创了南吴北王的吴式太极拳局面。吴式太极拳以松静柔化、文雅从容见长,养生效果显着,多位前辈在90岁后还能练拳,特别是吴图南100岁还能公开表演,使得吴式太极拳倍受知识分子青睐。至于实战,练吴式太极者好似多不热衷。
四、武式太极拳
创于河北省永年县人武禹襄(1812--1880)。武禹襄自幼习武好文,约1850年从杨露禅学得陈式老架太极拳,1852年途径河南怀庆府赵堡镇,从陈青萍学陈式新架太极拳,又得《太极拳论》于武阳盐店,此后,钻研拳理,揣摩拳架,多有发悟,创编成武式太极拳。武禹襄文武兼修又是名门旺族,不以授拳为业,仅传拳于外甥李亦畲,李传邻居郝为真,郝传子月如孙少如。武式太极流传不广,又称李式、郝式。
武式拳理一直奉为经典。太极拳自诞生400年以来,达到“斌”者,首推武禹襄,他的《太极拳论》、《太极拳十三行功心解》价值极高,对练好太极拳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倍受尊崇的王宗岳因无资料可考,不少人相信王宗岳就是武禹襄的化名。武式太极善实战者亦无记载,可能是文人不愿参与无为之争吧。
五、孙式太极拳
创自河北省完县人孙禄堂(1862--1932),孙深得郭云深和程廷华真传,以形意、八卦名满北京,孙禄堂于**初年从郝为真学得武式太极拳后,以武式太极拳为基础,吸取形意拳进步必跟,退步必撤的步法特点,八卦掌拧旋敏捷的身法特点,并融入这两门拳术的一些手法,融会贯通,创编成孙式太极拳。孙禄堂名气太大,其后辈则显得很平庸。
六、赵堡太极拳
形成于河南温县赵堡镇,一说来自陈家沟陈清萍,陈清萍赘婿赵堡传拳而成,实是陈家沟小架,赵堡人深恶次说法。另一说法,来自张三丰传王宗岳再传蒋发再传赵堡,又称忽雷架、和式架等。因赵堡镇管辖陈家沟村,人多势众,善打者不少。
这几年,经过温县的争取,赵堡太极拳也被列入太极第六大门派,对温县的经济有很大的好处。
七、武当太极拳
虽然目前学者公认为太极拳与武当张三丰无关,不过确实存在武当太极拳。从下面的特点可以看出,武当太极非常科学和完美,是现代的东西,年龄在十岁左右,很有可能象赵堡太极拳一样也被列入太极第七大门派。
武当太极拳讲究“拳打卧牛之地”,基本上两米方圆足以施展,其中除螺旋缠丝外,另有九宫、八卦的内容,其内涵与当前流行的太极拳不尽相同。 武当太极拳的要决就是:拳随心境,舒展绵长,恢宏大气,容万物于心。 武当太极拳以柔克刚、以静制动,后发先至,能四两拨千斤。不但是强身健体还可以防身自卫,武当太极拳结合有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还虚合道的道教气功功法,开人智慧、发人体能,使人延年益寿、长生久世,是一种集武术与养生一体,至高无上的拳法。
太极拳的练习过程分三个阶段:首先练形、然后练气、最后练神。其内含功法主要有:吐纳导引功、外气采补功、混元站桩功。其动作以崩履、挤、按、采、列、肘、靠为主,在应用中随、连、粘、贴,连绵不断、行云流水。演练太极拳要求虚灵顶静、含胸拔背、沉肩坠肘,动作舒展,做到神形俱妙。武当太极拳动静结合、内外相含,是内外双修的至宝,是人体性命的源泉。
八、其他太极拳
有国家武术研究院创编的42式、32式太极、职业运动员近来自编的竞赛太极、门惠丰创东岳太极、冯志强创混圆太极、张广德创养生太极,还有三星太极、原地太极等。
结语:太极拳历史源远流长,流派百花齐放,我们没法说哪个好哪个不好,只能劝大家选择适合自己的那一种拳,总之,只要是太极拳,无论哪一流派,都能起到强身健体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