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观测从拍摄到后期处理系列月亮篇
1、拍摄月亮可以分为整个月面和月面局部两种,以f/5的牛反为例前者一般采用直焦、2X和3X巴罗进行直焦拍摄,换句话说焦比一般在f/5 - f/15之间,拍摄以后的工作就是用Photoshop愉桴狁焕进行拼接出图,当然焦比越大,拼接的数量也会相应的增加。而月面局部拍摄一般是收录月面的著名地理位置,如第谷坑、柏拉图坑等,一般需要采用焦比在f/15以上的放大倍数去拍摄才可以体现其精致的细节,当然,巴罗镜方面最好是采用质量良好的MEADE、TV等品牌的巴罗,以免损失图像的细节和添加过多的色差。另外,在器材的要求方面,需要一个有跟踪功能(双轴电跟或Goto功能)的赤道仪方可胜任拍摄的任务,对于整个月面的拍摄需要粗对极轴即可,而月面局部的拍摄则需要先漂移法对极轴后再进行拍摄,否则在拍摄的过程中图像不能漂移过于厉害而难以进行后期的叠加。
2、摄像头拍摄参数方面,我一般遵循下面的一些规律:> 拍摄时曝光Expo衡痕贤伎sure一般设置在20-35ms左右,增益Gain可根据预览图的亮度调节在30-80之间,以整体图像不过曝为准,伽马值Gamma固定在50不变,帧速则最好在曝光时间的极限帧速附近;> 帧数方面根据增益Gain的大小,在高增益(Gain>60)下至少需要录制2000帧以上,而较小增益(Gain<60)下一般录制1500-2000帧左右为宜; 拍摄成功之后下一步就是进行月面的后期处理,在这里推荐一款不错的叠加软件—AutoStakkert 2(简称AV!2),这款软件相比于Registax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进行多点的叠加并且最后出图不会出现裂纹,其处理速度方面也更快。下面简要的介绍其使用方法:第一步:对于月面的叠加,image stabilization选择surface,quality estimate中的noise robust根据视频图像的噪点大小选择,一般选择3为宜,如果噪点低则选择2即可,然后点击analyse;
3、第二步:analyse分析完毕后,根据quality graph中的分数大小选择最终叠加的数量,一般分数低(<40)的帧比较的模糊可以舍弃,然后在stack options中填入叠加的数量,并选择tif格式出图。然后就是选择叠加点,叠加点的大小(AP size)可以根据叠加区域大小选择,对于比较大区域选择较大的叠加点框,较小的区域,比如一个小月坑或小山的可以选择较小的叠加点框,一般来说设置50-100个叠加点比较合适,当然叠加点数量越多,处理的速度越慢,处理的结果细节更加的丰富均匀,随后点击stack等待处理结果;
4、 叠加后的图片需要进行锐化,进过我的初步实践,利用Registax和Photoshop组合起来进行月面锐化的效果最佳,至于哪个软件的锐化分量较多则根据图像的清晰度决定,一般来说Photoshop的USM锐化会引入较多的噪点,这点需要注意,下面以上面图片叠加后的图像进行说明:第一步:Registax锐化 打开叠加后的tif图片,Wavelets中有6个锐化拉条,sharpen设置锐化的程度,一般不要设置超过0.1,然后拉动数值,这一步锐化的程度以把模糊图像的大部分细节显露出来,但是也不能锐化过度把图像的噪点也显露出来,具体需要自己去摸索,总的来说就是把大致的细节锐化出来即可,为下一步把小细节压榨出来提供条件;
5、第二步:Photoshop锐化 在Photoshop中打开,设置USM锐化,一般分几次进行USM锐化,半径值逐渐缩小,有0.5降至0.3左右,这一步是为了把图像中剩余的细节给压榨出来,而锐化时需要注意不能锐化过度,以在200%放大倍率下出现明显的噪点为止;
6、第三步:拉色阶 打开色阶对话框(在图像工具栏中),色阶对话框中有三个数值和一个拉条,三个数值中最左边的是控制图像的明暗对比度,中间的数值是控制图像的亮度,最右边的数值不需要动,拉条中的右面数值是体现输入色阶数量,减少其大小会降低图像的灰度数量,对比度会降低,一般来说最左边的数值设置在5-30之间,拉条右面的数值一般在220-250之间;
7、最后就是裁剪出图,至此,拍摄的流程也基本上结束,最后的最后就是添加参数说明和落款等等,于是一个月面的作品由此诞生!说了那么多,也算把拍摄的大概说清楚了,具体的一些细节就需要慢慢去摸索找感觉,在这里不做详细的论述,另外,相比之中还有不少的错误。天文摄影需要不断的去摸索和不断的去实践,希望大家能够在这条路上寻收获一份属于自己的星空!最后附上处理后的结果,图中的月溪已经隐约可见:后期处理后的月面(器材:信达6寸牛反+3X巴罗+ASI120M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