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域下区域认知能力的培养 ——以“塔里木盆地”教学为例

2025-04-05 09:28:37

核心素隧躺晏箸养视域下区域认知能力的培养

——以“塔里木盆地”教学为例

谢生(甘肃省民乐县第一中学734500)

摘要:地理核心素质是新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区域城市感知是区域城市地理四大基本素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区域认知以区城地理为依托,初中区域地理课程的教学内容有《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两大板块,包括了七年级下册以及八年级全册。本文简要介绍了地理区城认知的内涵,以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塔里木盆地”一节为例,从采用绘图法描述区域位置、利用思维导图建构区城特征、通过比较法认识区域差异、善用讨论法分析区城发展,四个方面探讨了初中生地理区域认知能力的培养方法。

关键词:核心素养;区域认知;思维导图;图层叠加

《国际地理学章程》指出:地理是基于地域和地域的知识。在这个互相关联的社会里,了解不同的环境和背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人的多样化。区域认知是指人类基于认知与实际活动的需求,按照某种规范将地表分为不同尺度、不同类型、不同功能的地区进行认识的一种方法。人们通过了解区域位置、建构区域特征,来理解各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影响,从而把握区域差异和区域联系,探讨区域合作,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一、采用绘图法描述区域位置区域位置的描述和分析是培养区域认知能力的基础。在区域地理的学习中,要充分利用地图,从半球位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等对该区域树立明确的空间概念,这是提高区域认知能力必不可少的条件。半球位置的确定需要先在图中找出东西半球或南北半球的分界线,然后得出区域所在的半球。经纬度位置的确定,需要根据纬线得出其南北大致所跨的纬度范围,或者重要纬线穿过,如南北回归线或南北极圈,从而判断出该地所处的温度带。海陆位置的确定,先根据区域的轮廓,找出其所在或相邻大陆以及所在的方位,接着找出周边的海域。当然,也可以通过识记一些重要的地理事物,如山脉、河流,然后以他们为参照物,利用事物之间的相对位置进行区域定位初中生要学会根据图中蕴含的地理信息进行区域定位,并根据所处的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进行分析和评价。学生在学习塔里木盆地的地理位置时,先在课本的图中描出塔里木盆地、天山、昆仑山。然后在纸上以简图的形式画出塔里木盆地,如图1。绘制图形的过程中,学生不仅了解了塔里木盆地与天山和昆仑山的相对位置,也清楚了塔里木盆地的轮廓。学生在绘制区域位置时,要考虑到不同的区域类型侧重点不一样,如涉及地形区就要将周边重要的地理事物描绘出来,而气候区则侧重重要的经纬线穿过,面对每一类区域,我们要注意让学生自己分析和总结,抓住其中的规律,通过绘图的方式会让学生的印象更加深刻,学习也会更加主动,从而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和认知能力。二、利用思维导图建构区域特征《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学生要认识区域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主要特征,理解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与空间联系,准确掌握地理要素对地区或国家的综合影响。区域特征包括自然地理特征,如地形、气候、河湖、植被、土壤、自然资源等,也包含人文地理特征,如人口、经济、文化、科技、交通等,归纳区域的地形特点,可以先找出主要地形区,接着抽象概括,以某种地形为主,若区域复杂,可按“相对一致、空间上连续”原则,分成若干区域,最后概括地势特点。归纳区域的气候特点,可以先找出主要气候类型,接着抽象概括,以某种气候类型为主,最后,根据该气候的气温和降水量图,得出特点。归纳区域的人口特点,可以从人口数量和人口分布两方面展开,人口数量又可以介绍人口总数、人口增长速度等。但区域各要素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这就需要学生通过思维导图,建构区域地理的知识树来认识区域特征。这样不仅可以优化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同时还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兴趣,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图2,图中以气候为例,展现气候与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区域特征的掌握也无需面面俱到,要有一定的主次层次,学生根据具体区域的情况进行区域特征的建构,使该区域更生动更形象也更突出。塔里木盆地由于其远离海洋的位置以及山脉阻隔的地形情况,使其降水少,气候干旱。由于干旱的气候使得当地的人们大都生活在有水源的绿洲,其水源主要来自盆地边缘的天山和昆仑山的冰雪融水。为了方便各城镇之间人们的联系,交通线呈环状分布,如图3。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体现了区域的整体性,这是区域的本质属性。当然除了思维导图,图层叠加是掌握各要素之间关系的另一个好方法。思维导图是以文字的形式展开,而图层叠加则是以图的形式加以比较。将不同类型的地理空间信息储存在不同的图层上,叠加不同的图层来分析不同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如塔里木盆地的人口、绿洲、交通线分布图的叠加,分析得出他们之间的关系。三、通过比较法认识区域差异任何一个区域内部都有着相对的一致性,而各个区域之间则普遍存在着差异性。区域差异是指不同区域之间在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等方面的差异,这种差异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区域差异分析的最好办法是区域比较法,比较法就是通过不同区域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比较和分析,寻找其共性和个性,从而更深层次地对区域地理特征的认识。通过区域差异的比较,才能感受到区域之间的不平衡性,只有通过区域联系,才能让区域之间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区域差异是区域联系的前提,区域联系是区域差异的归宿。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发达,能源需求量达到全国的48.7%,但是天然气的生产只占了182%:西部地区经济相对欠发达,能源消费只有19.1%,但是天然气生产达到13%。能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明显,所以我国建设了西气东输这一跨区域资源调配工程。因此,学生需要通过比较法认识区域差异,从而更好地理解区域联系,懂得区域的差异性和整体性,树立均衡而多样的世界观。四、善用讨论法分析区域发展区域发展是培养区域认知能力的关键,有利于帮助学生对区域的发展进行批判性思考并采取相应的行动。学生可以结合区域特征采用因地制宜的原则进行区域发展前景的布局,同时考虑到区域差异性以及区域发展产生的问题,寻找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这也是地理核心素养之区域认知的核心所在。区域发展问题需要集体的智慧,讨论法是最合适的方法之一。所谓讨论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讨论能使学生彼此启迪,深化认识,在讨论中认识到区域发展的重要性和复杂性。西气东输工程为罗布泊双峰驼自然保护区让路改道,这种做法值得还是不值得?问题一提出,有的同学表示这项工程会使管道增加了十多公里,造价多花了上亿元,因此不值得。也有的同学认为双峰驼是一种十分珍贵的物种,保护生态环境是利国利民的大事。经过一番热烈的商议,他们同意这样的方法很有价值。接下来,我提出了一个问题:怎样才能实现西部的经济与环境的共赢?这一系列问题的提出,旨在使同学们透过地区发展的角度来建构一个变化与协调的社会。

地域特征是地学的基础特征,而地域认识论则是地学的基础,它能促进人的整体思考,是人的土地意识培育的先决条件。在进行区域地理教育时,应根据区域的位置、区域特征、区域差异与关联、区域发展等方面进行区域建设,并指导学员正确把握区域认识的途径,进而形成区域区域的认识能力,使其在今天和将来都能担当、积极主动的市民。

参考文献:[1]吴文成.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地理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6(7):31-33[2]张艳.如何实施培养中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策略:以八年级地理《地形和地势》一节为例)课程教育研究[J].新教师教学,2016(24)[3]郑益班.区域地理知识体系建构视角下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一以“日本”教学为例[J].地理教学,2016(8):42-44

声明:本网站引用、摘录或转载内容仅供网站访问者交流或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如存在版权或非法内容,请联系站长删除,联系邮箱:site.kefu@qq.com。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