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图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1、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注意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主动学习最大的动力。现代地图信息的高容量、表现形式多样化、主题鲜明突出、外表包装精美、制图之精巧完美比起文字表述更具有其生动性、可观赏性,就是平常百姓也会为之心动。很多地理知识来源于地图,或者在地图上可以得到求证。对于中国“地大物博、壮美山河”,我正是通过地图得到确认理解的。结合中国人口柱状图发展变化,也深刻理解“资源小国”所面临的种种危机。知识获取的快捷性正是地图的魅力所在。一图在手,众览天下,专题地图内容详实,一目了然。中国旅游地图带你游遍神州,自然风光、人文风景尽收眼底。直观、形象、快捷,极大吸引着学生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这正是地图一大特色。
2、进行“文”、“图”转换训陇擦梆疼练,培养地理空间记忆能力地图把众多的地理事物及其分布缩影在一起,能使学生一目了然。培养学生把教科书中抽象的文字知识与形象的地图联系起来,将所学的地理知识按照一定的空间方位储存在头脑中,以后只要一提到某一方面的地理事实,学生头脑中马上就会反映出地图表象,进而迅速而较为准确地表达出来。充分利用地图进行教学,进行“文”、“图”转换训练,不仅有利于学生地理空间概念的形成,而且有助于学生准确地记忆地理事物及其知识分布,进而提高学生的空间形象思维能力。如讲述我国34个省级行政单位时,我曾经把学生分两组进行:第一组,教师提供一组归纳好的歌谣:“两湖两广两河山,五江〔疆〕云贵福吉安,四西二宁青陕甘,港澳内台北上天,海南重庆共34”,学生自由使用地图。另一组师生共同分析,将全国分为东北、华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南、青藏高原和西北内陆地区,要求学生结合地图,按空间方位记忆每个地区的省级行政区名称。最后测试考核:在一定时间内,一次性不重复不遗漏地指图说出34个省级行政单位名称、空间分布。结果,第一组得分最高为80% ,第二组为95%。实验表明,充分利用地图,经过一番有意识系统加工,用一个空间结构把知识联在一起,就比较易于检索,记忆的效果就会明显提高。
3、化抽象为具体,化难为易,培养学生敏锐观察力妙用地图,可使繁杂的地理事物变为简单、直观的图像,化抽象为具体,降低了教材难度,也容易在短时间使学生产生愉悦感。在讲述《中国地理》“长江”、“黄河”时,师生共同分析长江、黄河的走向,然后,教师板画两干流图,学生对照地图,分专题查找沿途地形单元,省、市、区,主要城市、支流、水电站等重要知识点,最后在空白地图上依次填出。整节内容浓缩在一张图上再配以不同颜色、字体,既方便观察又方便记忆,学生只需看图,便知分晓,效果可谓事半功倍。例如, 04年某省高考地理第26题:图9为某地两条河流两侧的潜水位等值线示意图,可反映河流与潜水补给关系的一般情况。图中数字表示潜水位(单位:米) 。读图判断。
4、加深对地理原理、规律再认识,培养学生综合归纳能力全球“气压带风带、瓢薯瘾扩洋流、气候类型”这三者有着密切联系。在讲解“风海流”分布时,可让学生先绘全球气压带与风带分布图,通过观察,让学生尝试绘制风海流分布,之后与教材比对,寻找异同,再观察、思考,找出错误原因。如此反复几次,对风海流知识的畏惧心理就应该消失了。“地中海气候”一直是各级各类考试所钟情的气候类型。因为它既有特征的特殊性,也有分布的普遍性。“冬雨夏干”的特殊性,纬度相似的普遍性。若没有对气压带、风带季节性移动规律认识,不借助地图理解它是痴心妄想。借助世界地图绘制“地中海气候”五大分布区,但这五大区域面积、形状各不相同,这就要观察特殊地理位置,结合洋流来分析,进一步归纳“地中海气候”分布规律、形成原因。有人说“地图”是地理教育的“生命线”,我看此言不差。也正是借助地图这个载体,直观、生动、形象,许多问题才会迎刃而解。
5、综合利用地图,培养良好的地理思维品质智力的核心是“思维”,而思维能力高低又取决于思维品质的优劣。思维品质优劣是判断一个学生学习地理知识潜能大小的重要依据。学会读图,分析图,实际上只是一种较低层次的用图水平,对地理思维发展,也仅仅是初级阶段。我们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要在更理想的时空中自由弛骋,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发展思维的独创性。例如,在“世界地理”复习中,我曾要求学生绘制了一张彩色专题地图。没有具体内容,学生可自由发挥,这极大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力,刺激了彼此竞赛欲望。交上来的作业,内容各异,形式多样。《世界政区图》上,一个个国旗代表着不同国家;《世界野人分布图》上,小小脚印图例代表“野人”的分布;《世界石油分布图》,则用一个个油桶来表示石油产量、产区等。形象、具体,既有科学的基础,又富有烂漫的创造想象,这正是我们所追求的创造性思维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