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提高成绩做好三个标准即可

2025-04-08 20:28:33

1、这些问题看似不那么重要,但请跟着我一点点分析完了,你就知道这个问题是如此的重要,以至于我们可以说,只要明白了上面的问题并能够依照来实行的话,每个孩子,只要他不是天生的大脑有问题,都可以进入清华北大这样的大学。这两个问题给出了学习每个知识的检验标准,试想如果学习到什么程度没有个标准,也就是说,所有的学习我们不知道什么时候学会。如果不知道什么时候学会,就会由于不知道是不是学会了,浪费很多时间不断重复已经学会的知识,而且在学习的时候不能有一个检验指标,不能指导学习过程,使学习过程科学化。

2、问题不明确就会走很多冤枉路,这种事情非常普遍。人们在处理问题的时候,很多时候自以为很明确问题是什么了,但事实上不清楚问题到底是什么。这种情况非常普遍,而且不止是知识不够不足的人,很多世界著名的研究人士也会犯这种错误。20世纪50年代,全世界都在研究制造晶体管的原料——锗,几乎所有的研究者都在做一个研究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步骤:如何将锗提炼得更纯。日本新力公司的江畸博士和助手黑田百合子也在不断进行探索,但每次试验都难免会混进一些物质,而且到了一定阶段后,每次测量都显示出在一定范围内的无规则的数据。显然他们的研究已经进入了一个死胡同。后来在一次讨论中,他们重新考虑这个研究的问题,我们到底要研究什么?经过反思,他们认识到他们原先对问题的定位不够准确,他们把问题局限在如何将锗提炼得更纯这一点上,但真正的问题是:让锗在晶体管中起到应有的作用,制造出更好的晶体管。

3、问题一旦明确了,他们的工作就容易进行了。他们去掉原来的前提,而另辟新途,既然提纯很难,那么可不可以添加一些杂质来达到目的?于是他们有意地一点一点添加杂质,研究晶体管随着杂质的增加,性能发生的变化,终于他们发现:在将锗的纯度降到原来的一半时,晶体管的性能最理想。这项发明一举轰动世界,江畸博士和黑田百合子分别获得诺贝尔奖和民间诺贝尔奖。人们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往往不自觉地想赶紧往前走,赶紧找出答案,但经常忽略问题本身。我们应该从界定问题开始,首先搞清楚“问题到底是什么?”我们接下来就要详细分析上面提到的问题。

4、1.谀薜频扰得满分人们在制定目标的时候往往会不敢明确,因为他们希望给自己留有余地,希望到最后完不成目标的时候可以找到借口,不让自己太难受,因此,很多人习惯于把目标定得模模糊糊,而且标准也是尽量低一点。这里,我们提出的学会的标准就是得满分。如果一个题目10分,那么得满分就是得10分。只有得10分才叫学会了,否则,得9分、8分,都叫做不会!怎么办?继续学习!重新做!  只要学生没有得满分,就要重新做。  把一个题目学到得满分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得满分含有三层意思:  一是前因后果,因果关系绝对不能错。  题目中有的前后两步骤之间是因果关系,有的不是。  凡是有因果关系的,要考虑第一步是不是一定可以推出第二步?  什么时候可以推出来,什么时候推不出来?  因果关系中先因后果,次序是否有错?  题目的整体思路为什么是这样的?  除了这种思路,还可以有什么样的思路?  为什么要选择这样一条思路?  第一步为什么要这么做?  不这么做行么?  最规范的做法应该是什么样的?  画辅助线的说法有没有问题?是不是标准的说法?  每一步骤与后一步骤之间是什么关系?  每一步是不是必然推出下一步?  这一步还可以推出什么结果?  因为有什么条件才能推出下一步?  这一步用了什么概念、公式、定理?  每一个概念我是不是完全掌握了?  这个概念中的关键词语我都很清楚了么?  公式的前提条件是什么?这个题目符合公式的前提么?  对这个公式自己是否能够熟练掌握?  这个公式有几种变型?每一种变型适用于什么情况?  所用定理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定理中的每一个关键概念是不是清楚的?  题目做完了,有没有感觉上比较容易出错的地方?  有没有什么地方比较罗嗦?  什么样的答案既简练又准确?  ……把上面的问题都想明白了,这个题目从道理上来讲就基本掌握好了。

5、二是采分点一个都不能少。每个大题都会有几个关键步骤,这些关键步骤都分别承担一些分数,只要某一关键步骤出现错误,就一定要扣分,不论其他部分做得是否正确。当我们把题目理解透了的时候,看到一个题目,就需要明白一下问题:这个题目在考什么?什么地方是真正的考点?根据这个考点,答题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问题?什么地方应该作为答题的重点?考官设了什么陷阱?他出题是不是够妙?如果我出题的话,怎么出题会更能够考出学生的水平?

6、三是只要这个题目会做,一个字都不能错。很多时候,一个人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他总会想着赶紧把这件事情做完,再赶去做另外的事情。这就是典型的浮躁。人们总是不能停留在当下,不能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全身心地投入到当前的事情之中。几乎每件事情都是如此。所以,人们总是活的不真实,总是没有在生活,而是在奔波,在急匆匆地往前走。走到前面去干什么呢?其实没有干什么,是再往前走!问题是人们错过了当下,他们做的几乎每一件事情都不够完美,他们不能享受现在的时光,他们的心不是在追忆从前,就是在畅想未来,唯独没有现在。在这种心理支配下,人们总是想着感觉做完手头的工作,在着急着做完的时候,就会出现很多不应该出现的错误。一个有智慧的人是一个活在现在的人,就是活在此时此地、活在这个片刻,而不活在其它地方的能力。三倍快速学习技术提示我们,只要没有完全正确,哪怕错一个字都要全部重做!这是体罚么?我们这么做的目的是给学生一种刺激,让学生形成一种认识:只要我会做,不可以做错,因为做错了会重做,这可是一件很讨厌的事情。与其匆匆忙忙地做错了重做,还不如稍微慢一点,只要会做的全部做对呢。当学生们有了这种心理状态的时候,他们就踏实多了。他们就会安安稳稳地坐下来,不急不慌地把题目仔仔细细地做完,并在上交前认认真真地检查好,争取不出现任何错误。有人可能会不满意:只错了一个字就让学生重做,会不会太耽误时间了?我们要强调的是:既然这个题目会做,为什么要错一个字?为什么不一次性做到满分?尤其要提醒的是:为什么没有在上交之前把这个错字自己检查出来?所以,在这里,只要做错了,就要重做。什么是做错?不得满分就是做错!一般第一次用这种方法训练的同学,从不会到一次性做到满分,一般需要重复至少5次。有的同学甚至需要做十几次才能真正把一个题目做到满分。因为他从来没有这么真正学会过一个题目。

7、3.举一反三经过前两步的学习,一个题目的正确性和熟练程度基本上已经没问题了,进一步的做法是举一反三。举一反三,出自孔子《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反:类推。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它许多事情。比喻善于学习,能够由此及彼。当一个题目已经能够熟练地做到满分的时候,就需要进一步问自己: 转自:这个题目可以有几种解题思路?哪知思路最快,而且最容易让人接受?这个题目曾与以前的哪个题目比较相似?它们之间的差别和相似点分别在哪里?这个题目实质是什么问题?这个题目的前提条件可以有几种变化?每一种变化怎么做出来得满分?问题可以有几种问法?每一种问法通常的解决方案是什么?这个题目解决方案的关键是什么?什么地方容易出问题?出题人考的是哪个点?这个题目的每一个步骤我都能够根据条件自然推出来么?每一个步骤与下一步骤之间的关系准确么?如果两步骤之间应该是因果关系,那么前一步骤是充分条件么?如果有隐含的条件,那么隐含的条件是什么?显然,要做到上面提到的三点并不容易,所以很少有学生能够自己主动地把知识学到这个程度。难以执行的原因在于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没有认真的能力,也就是说没有“一次性把一个题目做到满分”的能力。

声明:本网站引用、摘录或转载内容仅供网站访问者交流或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如存在版权或非法内容,请联系站长删除,联系邮箱:site.kefu@qq.com。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