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的孩子对女生极度排斥怎么办(下)

2025-04-12 07:25:56

杨老师:

您好!我是前几天曾去信求您帮助的那位天津的一位学生家长小*的父亲陈先生。

首先,非常感鲆螋莆诊谢您在百忙之中及时给我们回复信件,对您针对孩子的心理情况进行心理分析和提出的有关建议表示由衷的感谢!看完您信件后孩子的有关反应和他自己亲自整理认为的心理情况,如果可能的话还想烦请您再给做进一步的分析和指导,再次表示感谢!

关于您对孩子的心理分析我们看完信件后感觉很有道理,并在第一时间(周日晚上)让孩子阅读了您的信件,孩子也认为分析的有道理,我们一起一边阅读信件一边帮助孩子(主要让孩子自己)分析目前心理症状的成因,根据他的回忆,初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前后,他情绪不太好,比较烦闷,心情比较乱,当时也不知是不是学习压力造成的(他现在感觉当时的情况,但自己也拿不准或不敢肯定当时是不是学习压力造成的,也许也有其他原因,只是想不出),他一边复习一边琢磨到底什么原因会使他这样,想来想去,好像忽然想到了女同学关注他这件事上来,越想越烦,想着想着,心里“咯噔”一下,从此,就比较注意这方面的事了,并且,一遇到女同学关注他,他就出现这种心理情绪反应。并且说:“杨老师分析的对,现在我明白了当时那个女孩的行为和举动在青春期期间是正常的,人家没有错,尽管当时我的想法、思维、和心理活动也是正常的,可我当时认为初三学习紧张,时间紧,自己不应该总想这件事,因为越想越烦,一想就情绪不好,极力克制自己不想,造成心理冲突,时间一长才出现这种情况。现在尽管我明白了当时不管那个女孩还是我当时的心理(总想这件事)是正常的,道理我也懂了,可我现在不知怎么还有这种心理反应呢,你们不知道,心烦起来有多难受,感觉改起来很难”,我们说:“只要你坚持,有信心按照杨老师给你提供的通过系统脱敏法坚持做下去,就一定会有改善”,他说:“你们不知道,我一想就烦,我有时都不愿想这些事,越想越烦”,我们还是坚持鼓励他,他说:“心烦”,回屋了,又说:“我估计这种情况改不了了,改起来真的很难”,妈妈见状,跟她喊了起来:“你首先得有信心和勇气,而且得见诸于行动,不能泄气”,他说:“行了行了,以后只要我不提你们谁也别再主动提了”,看他很烦的样子。

在上次给您去信后,我怕我们家长对孩子的观察不太准确或有失偏差,在收到您信件之前,星期六上午我让孩子自己把它现在自己的心理情况亲自整理了一下,写了出来(以下是他自己写的感受):

在学校有时一踏进班教室就很紧张,总觉得有很多人看我,尤其是女同学,当我看到某个女同学经常看我时,我就觉得心里很不舒服,情绪十分低落,自己也知道不应该这样,但还是这样,时间一长,就会总在注意那名看我的同学,目的就为了弄明白到底他还看不看我,只要我注意她的时候,她正好看我一眼,我心里就会“咯噔”一下,就像着了魔一样(有时也不是所有女同学都让我有这种感觉,自己也不知哪位同学会让自己有这种感觉,说不清楚,亲戚、父母同事同龄孩子或马路上陌生同龄女生好像没有这种感觉,主要是长期在一块的女同学)。

这种情绪分时间段,一天里可能有一段时间突然觉得心情好了起来,但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紧张和焦虑中度过的,有时候自己觉得都把这件事忘了,但自己总是强迫自己又想起来。当我知道某个同学确实喜欢我时,我的心情非常非常难受,甚至感到绝望。

这种情况在一年前从没出现过,其实一年前就有类似很多这样的事,但都不像现在这样。而当我有这样的心理感觉是在去年的十月底或十一月初,突然就有这样的感觉,从此好像越来越严重,一直持续到现在。严重时,在学校楼道里,只要有几个女同学朝我这方向看(自己知道不一定是在看我)时,我的心里就难以忍受。

自从这种情况出现后,我觉得我的性格又内向了很多很多(以前就是内向性格)。每次心理咨询后,总是只有很短一段时间管用,过两天又恢复了原来的心态。

我怕我们家长以前提供给您的有关对孩子的观察和描述不太准确或有失偏差,以至影响心理分析的准确度,烦请您能否根据孩子自己的心理描述和反应,给予做一下心理分析和指导吗?

另外,您提到可通过系统脱敏法进行锻炼,他(好像)有点不太愿意在家主动多想这种事(他说好像一想就烦,怕越想越加深印象),也不知能否坚持通过系统脱敏法进行锻炼(至少昨天是这样),但我们会坚持劝导他的,我们做家长的如何开导他做呢?

另外,孩子的这种心理因素不知是不是跟下面几种因素有关,您能给分析一下吗?

1、在与他交谈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好像在男女生关系方面他有点敏感多疑,凡事总爱往不利的方面想,尽管自己也认为不可能,用他自己的话说,那怕有一丁丁点可能性(基本是不可能),也总想探究是不是有这种可能性;还有就是情绪忽高忽低(不知是不是这种事的影响),偶尔情绪起伏波动较大(早晨有时感觉比较明显),还有时感到莫名的烦躁和不安,或有时感到孤独和寂寞,但有时感觉他也挺好的(不像他说的那样,不知是不是有时他不说),他这种情况是不是跟他正处在青春期这一特殊时期有关呢(他说他初三以前不这样),或者说,他目前的心理特征哪些是青春期共有的特性,哪些是他的个例,还是说青春期这一特殊阶段是否容易出现他这种心理反应呢?青春期这一特殊时期与他的这种心理反应究竟关系度有多大呢?这种情况普遍吗?如果有的话,经过心理咨询疏导、调整,等过去青春期这段时期会有所改善吗?

2、孩子特别注意别的女孩子关注他这件事,我们也一直在思考,会不会跟他的成长过程有关呢?因为这孩子从小长得比较俊,长大了又比较帅气,曾有过这样的情况:从小亲戚、同事、朋友或邻居都见面夸他长得好看,长大准有女孩子追他,并开玩笑说:“女孩子一串一串的,回头率肯定高”,这些都是开玩笑,但不知这些是否已对他产生了影响;自从他出现这种心理情况后,我们有时开导他也曾说过,这都是正常现象,在马路上人们看见漂亮的人都愿意多看几眼,意思是不要让把这件事放在心上,不要太在意这件事,他听后也说过:“长得漂亮了,没什么好处”,而且还曾有一段时间表示穿衣不想穿得太干净利落了(现在不这样了),省得惹麻烦。这种成长经历会对他有影响吗?

3、信件开始提到在与孩子的交谈中,提到当时出现这种情况,感觉当时也不知是不是学习压力造成的(但自己也拿不准或不敢肯定当时是不是学习压力造成的,也许也有其他原因,只是想不出),在探究出现这种情况的过程中,突然想到了这件事上,于是就开始出现这种心理(以前做心理咨询时说是可能学习压力造成的),您认为他这种情况跟学习紧张或压力有关吗?

总之,请教的问题又不少,在您百忙之中又给您添麻烦了,实在不好意思,望您见谅,期待您的回复。

还有信件回复的问题,为便于沟通,让孩子尽快从困境中走出来,我也把握不好期待您回复的信件是直接写给我们好呢,还是直接写给孩子比较好,您是心理学专家,也烦请请您考虑一下。

期待您的回复,恳求您的帮助,我们全家再次向您道声:谢谢!谢谢!

另外,可能的情况下,不知能否通过QQ与您建立联系,并直接得到您的帮助,因为孩子很信任您。

这位朋友:

您好!关于你孩子出现的这种情况,至于是不是学习压力大造成的,这个很难说。学习压力过大的时候,大脑学习功能区域为了自我纾解压力,就会向其他功能区域转移,这时候就会出现蹦出一些千奇百怪的念头,在压力大的情况之下的人都比较敏感,容易将蹦出来的念头捕获,捕获念头之后就开始了寻找原因,这就等于打乱了大脑的自然程序,这样一来,这些念头就会不断的影响我们,所以也就有了“天津安定医院青少年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咨询师说他是学习压力大造成的”说法,当然这个说法的可能性也是有的。另外,我们知道大脑是思维的器官,只要我们的生命不息,那么大脑的思维功能就不会停止,自然会出现一些千奇百怪甚至是古怪的、可怕的、肮脏的念头,其实这是非常正常的大脑功能的表现,当然你儿子“好像忽然想到了女同学关注他这件事”也属于这种情况。只要我们接纳大脑的这种正常功能的表现,让它顺着自己的规律自行去运行,那么它就会随着自我运行程序的结束而自然而然的终结了。话句话来说,也就是大脑有一个自然的现象就是古怪的、可怕的、肮脏的念头是必然会出现的,在这里我们暂且把他称作杂念,而杂念有它自己的一套从发生到消失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我们不能人为控制的,如果我们接受它存在,并知道它是毫无意义的“杂念”,不理会它(不关注、不分析、不寻找原因),那么它就不会影响我们而很快就消失了。反之,我们去注意它,去和它辩论等,那么我们就会被它束缚。如果你的儿子事先就明白杂念是必然会出现的道理,那么他有可能就不会那么在意这个杂念了,当然也就没有了今天的种种表现。不过现在知道也为时不晚,既然现在他知道了那些是对他“毫无意义”的,那么从现在开始出现了那些杂念之后要用自己的毅力和意志对其根本不去管它,把注意力放在此时此刻所做的事儿上,坚持把所做的事儿做好,也许刚开始的时候,那些困惑他的杂念仍旧让他感到痛苦,但只要他相信它们是迟早会自然地消失的,并努力地去做好现实生活中该去做的事情。那么,那些杂念就会在他认真做事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消失了。

其次,当他的那些症状出现的时候,不要“强迫”自己不去想,不要和它进行“硬顶”、“硬斗”或用相反的想法去“中和”,要允许和任凭它出现与存在而坚持做该做的事,以这种不怕、不理、不主动克制的态度去对待,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改善。

第三,转移注意力。当他觉得自己开始想那些问题时,立即想办法转移注力——马上去做感兴趣或爱好的事或听音乐,这时注意力全都集中在感爱好的事或音乐上,就会尽快脱离现实症状摆脱痛苦。

第四,进行当头棒喝。所谓当头棒喝,其实就是他绕进想那些问题的漩涡时,别人或自己以断然的命令让其改变,即先打乱其既成的想那些问题,猛喝一声,给其以正确提示。比如在他想那些问题时,他让父母大声对他说“够了!”“烦不烦!”“真讨厌!”来提醒,多做几次,慢慢便会纠正过来的。他自己也可以制造一些“棒喝”,当感到将要不能控制自己想那些问题时,对自己大喝一声“停”或“不”,都是有效的。只要他能把这个方法坚持三个月以上,那么他的问题就会得到改善或消除。

第五,采取“橡皮圈”提示的方法,适时提醒自己集中注意干当前所要干的事儿。在手腕上戴一个橡皮筋,当他觉得自己开始想那些问题时,就及时拉橡皮圈弹击自己,提醒自己把心思转移到当前所要干的事儿上来。

杨老师:

您好!您第二次回信已收悉,对您的热情再次表示感谢!我会把您这次给的建议和方法告诉孩子并让他坚持做的。另外,可能上次提的问题比较多,您或许没有注意到,上次信件附件中还有几个问题需要得到您的分析和指导,不知您在百忙之中能否再次给予指导。在您百忙之中又给您添麻烦了,实在不好意思,望您见谅,期待您的回复,恳求您的帮助,我们全家再次向您道声:谢谢!谢谢!

另外,可能的情况下,不知能否通过QQ与您建立联系,并直接得到您的帮助,因为孩子很信任您。

这位朋友:

您好!本来对于你所提的这些问题我想暂时往后推一推,主要从孩子关键的问题调节入手,随着孩子认知的提高以及对症状的减轻,然后再做进一步的解释和疏导。既然你急于要知道情况,那么我就做如下解释:关于你的第一个问题中的诸种表现,说白了就是因适应能力和心理防卫机制尚不成熟而出现的心理失调,这些问题的表现是因人而异各具特色的。你儿子“在男女生关系方面他有点敏感多疑,……情绪忽高忽低,偶尔情绪起伏波动较大(早晨有时感觉比较明显),还有时感到莫名的烦躁和不安,或有时感到孤独和寂寞,但有时感觉他也挺好的”的表现,就是属于对异性敏感——进入青春期后,随着性意识的发展,青少年对异性的言行举止过分敏感,易向负面的方向去看问题;情绪的两极性明显——情绪好时山欢水笑,情绪不好时愁风恨雨;依赖与自我独立性的矛盾——感到莫名的烦躁和不安,孤独和寂寞等等,这些都是共性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的调节,首先要有意识地选择与那些性格开朗、乐观、热情、善良、尊重和关心别人的人进行交往。在交往过程中,我们的注意力会被他人所吸引,会感受到他人的喜怒哀乐,跳出个人心理活动的小圈子,心情也会变得开朗起来,同时在交往中,能多方位地认识他人和自己,通过有意识的比较,可以正确认识自己,调整自我评价,提高自信心。

其次,要正确的评价自己,全面的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优势。要不断提高对自我的评价,对自己作全面正确的分析,多看看自己的长处,以已之长比人之短,多想想成功的经历,并且不断进行自我暗示,自我激励:“我一定会成功的”,“我能行”、“别人能干的事我也能干”、“有志者,事竟成”、“事在人为”、“坚持就是胜利”等等,经过一段时间锻炼,我们的心理就会逐步明朗和愉快起来。

第三,逐步提高受挫折的能力。挫折锻炼是利用随时随地都可能发生的挫折情景,有目的地进行锻炼,从而增强应付各种难以预料的挫折的能力。挫折具有的实质是获取挫折的心理体验,并在此基础上,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克服挫折以提高对挫折的承受能力。

第四,努力控制自己的消极情绪。良好稳定的情绪是心理健康的基本条件。控制自己消极的情绪应该是具有正确的思维方法,懂得万事都不可能按自己的主观愿望顺利发展;同时必须有意识的纠正自我评价的偏差,避免不必要的消极情绪的产生。

第五,必须学会科学地休息和调控情绪。这样可以使人从容不迫地处理在工作、学习和人际关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同时要敢于正视自己,用积极的态度和有效的行动去面对客观现实。如在保证充足睡眠的前提下,独自静思,作一次“精神旅行”,与自己的内心进行交谈;或者找一个可信赖的朋友倾诉内心的疲乏与烦恼在朋友的帮助下分析、接受现实,要善于调整生活和工作方式,张弛有度。人之所以感到疲劳,是由于紧张、压抑、焦虑的情绪对我们身体的作用因此学会放松,让自我从紧张疲劳中解脱出来。

第六,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和娱乐活动。这是提高和放松情绪的良药。可以制定一个锻炼计划,或慢跑,或骑车,或体操等等,通过躯体运动来转移心理不良。另外,还可以在闲暇时投身于自己感兴趣的爱好之中,如,听音乐、聊天、旅游、收藏和画画等等,以此为寄托而忘却或散发不良的情绪。

最后,应善于化压力为动力。在日常的学习与生活中,保持适当的刺激和压力,其实适当的刺激和压力能够有效地调动机体的积极因素。“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人们最出色的工作往往是在逆境中做出的。要有一个辨证的挫折观,经常保持积极和乐观的态度;要学会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别人,用感恩的情怀去体验生活,用理智的思维去直面人生。

关于“孩子特别注意别的女孩子关注他这件事”,首先要知道在青春期女孩子自然会关注长相比较好,有气质,成绩好,有能力的男孩子,这本来就是很自然的事儿。别人关注、喜欢或追求,这是别人的事儿,我们自己的心理、行为掌控在我们自己手中,只要我们不管不顾(根本不去管他人是不是在看自己,看就让她随意看),坚持去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只要我们全身心的投入到了此时此刻所要做的事情之中,那么我们也就不会被那些问题所烦心了,久而久之也就不再去关注他人是不是在看自己了。

关于系统脱敏法,这是一个选择性的调节方法,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来处理(孩子乐意就运用,不乐意就不用)。

杨老师:

您好!非常非常感谢您给我们孩子所做的心理分析和解答,我会把您回复的信件抓紧让孩子看的,并按照您的分析、解答以及调整方法先让孩子调整一段时间,在调整的过程中如有什么问题也许可能还要麻烦您,还望您见谅。的确,通过信件这种形式进行调整可能效果不会太理想,你也提到建议我们去北京有关咨询机构进行咨询,我们也想过,可我们困惑的是,现在咨询机构比较多,水平不一,也不了解去哪儿为好,弄不好会走弯路,耽误时间不说,弄不好会让孩子失去信心,但看到你的博客后,尤其是您提到的一些案例,涉及中学生的比较多,又是长期从事中学教育工作,在中学生心理教育方面经验比较丰富,孩子对您比较信服,比较信任您,因为孩子曾经提到,要咨询最好找专门从事青少年心理咨询的老师比较好,于是我就想到了给您去信,想得到您的帮助,再次谢谢您最近这段时间给我们的帮助,您辛苦了,对这段时间给您所带来的不便,再次表示歉意!

在调整的过程中,如随时有问题,还希望继续得到您的帮助和指导。总之,对您的无私帮助,我们全家再次表示感谢!

声明:本网站引用、摘录或转载内容仅供网站访问者交流或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如存在版权或非法内容,请联系站长删除,联系邮箱:site.kefu@qq.com。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