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惜春》赏析
王安石的《惜春》,与其说是在惜春莫不如说是在感慨自己曲高和清寡。刚愎自用的王荆公因为受到同样乾纲独断宋神宗的器重。开始了他的变法运动,荆柬缰缣挞公变法起初收到曾巩等的赞成,司马光对对有些地方的看法还是赞同的。
可是后来荆公的刚愎独断被小人所利用,变法非但没有改善地方的民力,反而成了政府官吏搜刮民才的利器。所以后来司马光、曾巩等皆与荆公分道扬镳。在思想上,荆公不慕汉唐,主张今人开拓。于是荆公最后只能落得,被朝臣排挤批评。
荆公亦多次批驳一些朝臣不读书,看法迂阔。这是王安石自我境界难以和别人交映的苦闷之作。“满城风雨满城尘,盖紫藏红漫惜春,春去自应无觅处”只不过时怅然的将现实的人事物做个映照。荆公的心中孤寂之情又有谁能撩拨。
宋 王安石《惜春》:满城风雨满城尘,盖紫藏红漫惜春。春去自应无觅处,可怜多少惜花人。
译文:整个城市都被风雨笼罩着,整个城市都是烟尘,把春天的紫色和红色都给藏住了,春天的足迹本应无处找寻,可怜寥寥无几爱惜花儿的人。
扩展资料: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晚号半山,谥号“文”,世称王文公,自号临川先生,晚年封荆国公,世称临川先生又称王荆公,江西临川延寿乡(今东乡县黎圩镇上池村)人,中国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
王安石变法对北宋后期社会经济产生很深的影响,已具备近代变革的特点,王安石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精神推动改革,力图革除北宋存在的积弊,推行一系列措施富国强兵,是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
在文学上具有突出成就,是唐宋时期八大家之一,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善于用典故,风格遒劲有力,警辟精绝,也有情韵深婉的作品。 著有《临川先生文集》,现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著名散文《游褒禅山记》。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惜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