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城市应急管理水平
1、转变决策观念:危机处理的最适时间点,就是越早越好且让危机永远无法形成,或一形成就被处理掉。政府对于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应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转变重救治轻预防的理念,实行预防为主、预防与应急相结合的方针。避免突发事件的发生,尤其是对于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应该树立事前决策的观念,在信息预测、资源配置、指挥协调等方面提早做好准备,提高事前预测的有效性,以应付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
2、建立常设的应急管理独立机构:由于突发事件的突发性,需要一个高效统一的领导指挥机构在短时间内迅速反应和调动资源,提高应急效率。所以应该组建一支技术性更高的职业团队,这些应急管理人才不仅是指对于突发事件现场处理的专业人员而且也包括能够对一些突发事件进行有效的预测的专业人员,还可以吸入一些志愿者社会组织加入其中辅助专业人士的工作,这样可以弥补人力资源的不足。救灾应急团队应该要统一行动、统一指挥,配备先进专业的设备,制定应急处置的技术方案,提高组织合作协同能力和保障能力,同时应该加大资金支持力度,设立专门的资金用于应急团队多渠道的专业培训,增强面对突发事件应对的实战能力。
3、强化公众的危机意识:对于公民的社会危机意识培养和应对能力教育,是政府职能的应有之义。因此,政府在平时应广泛宣传危机应对的相关常识,增强公众的忧患意识和自救、互救的能力。各有关方面要有计划地对应急救援和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专业技能,还可以通过社区、志愿者社会组织等,开展一些安全知识教育,针对性的举行例行应急演练,提高城市居民的安全意识,提升应变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和自救互救能力。
4、完善法律法规:在面对要处理的突发事件的过程中,政府部门在紧急赋予权力时要在一定的法律约束下开展,以防止滥用恕煨乌溪权力或延误救治等情况发生。目前我国已有不少相关的处理突发事件的法律规定,每一部法律的出台都是借鉴实践的经验不断被完善的,所以每经历一件突发事件,就应该认真总结反思,以进一步完善有关的法律法规,以提高政府对于突发事件的有效应对。同时,还应加强地方性应急法律条例的制定,各级地方政府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地方性条例和法规。
5、建立健全应急管理监督机制:要确保对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真正得到有效的执行,就必须建立健全相对应的责任监督机制。监督机制应贯穿于应急管理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应急管理监督机制应包括上级机构的检查监督、专门从事检查工作的部门监督以及新闻舆论和社会大众的监督。只有内外监督相结合,建立长效监督机制,提高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应急管理监督工作才能真正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