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辨别孩子心理问题的躯体化
前几天有个妈妈带着孩子过来。据妈妈主诉,最近半年来,孩子经常喊头晕、头痛,家长带着他看了许多医生,作了很多检查,没有发现生理任何问题,无奈之下,只好求助于心理医生。医生在仔细询问了孩子及其家庭的情况后明白了原因。原来,半年前父母离异,孩子被判给母亲。孩子和父亲关系一直很好,在父母离异后,他要隔很长一段时间才能见上父亲一面。逐渐地,孩子就出现了头痛的症状。而在孩子每次头痛发作时,父亲都会急切地赶来看望他,陪他上医院检查,然后再陪他玩。心理医生经过分析认为:孩子为了得到父亲的关爱,无意识地将这种心理的需求转化成了一种躯体疾病症状,以唤起父亲的注意,而父亲的行为又在无意中强化了孩子的症状。经过心理医生的细心指导,改变家庭中这种不正常的关系,孩子的症状很快就消失了。
看到上面的事例,你或许在庆幸自己的家庭环境没有这么复杂,自己的孩子不会出现这种心理问题躯体化反应,其实不是。就像我们压力大了,肠胃就会出现问题,就是典型的心理问题躯体化的表现。
“躯体化症状”是心理科临床中常见的一种现象,患者会感到反复出现身体不适,但辅助检查又找不到相应的躯体疾病来解释。我们遇到过这样的学生病例,经常恶心呕吐、感觉头痛头晕,学习也受到影响,家长都以为是得了躯体上的疾病,却查不出具体原因。实际上,这只是学生感觉到来自家庭和学校的压力后在身体上产生的反映,是在表达一种情绪。有的孩子的抽动症就是典型的心理问题躯体化反应,孩子将压力转化为肢体抽动,通过抽动来缓解内在的压力,但家人往往只关注到身体方面的不适感,带着孩子看各种的门诊吃药,而忽略了内在深层次的原因,这一点意识不到的话,就会给正常学习造成困难。北京燕化医院内分泌科齐林 提醒家长们,孩子都是感受性的,特别内向和压抑型孩子对压力的感受都是向内走的,更容易出现这类问题。家长对“躯体化症状”要有所认识,以便找准症结所在,及早干预,及早调整教养方式,使孩子能轻松愉快地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