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验光师会被机器取代吗
现代视光学的各类教材中主观验光的操作方法和流程已经高度标准化了。以采用综合验光仪做患者的主觉验光为例,教课书中都有非常详细的说明每一步如何操作,患者根据验光师调整光学镜片后作出主观反应,对不同的反应验光师再作出相应的镜片调整。比如,通过判断交叉圆柱镜“1面”清楚还是“2面”清楚来判断轴向的调整方向,柱镜量的精确等。很多视光教育学校还有一些模拟软件给学生练习主观验光操作或考试使用。这种软件模拟患者对给出的镜片的不同感受,验光师根据患者反应作出相应的综合验光仪操作调整,直到达到验光终点。相信现在多数的眼镜店、视光中心、医院等的从业人员通过培训和练习都能做好这个步骤——找出眼球真实的屈光状态。
现在来让我充分发挥一下想象力吧:未来是否会出现一种让电脑/让软件来操作的主观验光呢?(这里说的可不是客观验光)。软件中设置好各类患者可能出现的反应,对不同的反应表现电脑给出不同的操作(连给学生练习用的软件都在教学中应用了好几年了,给人做的主观验光软件还会远吗)?——这是否会出现由电脑取代人的专业操作的情况呢?
不会。为什么大家都能把眼球的真实屈光状态找出来(准确的验光)做好,为什么临床上还有各位戴镜不适,戴镜不当导致的各类问题?包括视疲劳和近视进展加快?因为:验光准确,只反映了眼球的屈光状态。只完成了“准确”这一步骤还远远不够的。戴眼镜还涉及到个体的用眼环境、用眼方式、年龄、适应性、眼位、调节能力、集合能力、ACA等非常多因素的影响,配镜时还需要根据具体的检查结果等调整验光处方,这叫“合适”。我们给患者配镜的目的,是以达到符合用眼需求为目的的,而不仅仅是“完全矫正眼球的屈光”!“准确”的验光却不一定是“合适”的!我们并不是给死的机器做屈光矫正,而是给活的人做配镜。再准确的验光,也不如正确使用配镜原则重要。好的验光师,体现在对配镜原则的掌握上,而不是说验光结果多么准确。从这个角度看,这种整合多种复杂的因素和人的实际生活环境考虑,给患者“验配合适的眼镜”是电脑或者软件无法取代的,或者说短期内是无法取代的。
验光师应该更多的学习电脑做不了的综合分析的“给合适处方”的知识和方法。
所以,重点是:如何在已经获得“准确”的眼球的屈光状态数据和视功能检查结果的基础上,结合用眼环境、用眼方式、年龄、适应性、眼位、调节能力、集合能力、ACA等多种因素给出“合适”的眼镜处方呢?
结论:随着现代视光学的发展和进步,从业人员水平的不断提高。视光工作的重点已经悄然从验光“准确”向验配“合适”的眼镜发展了。视光师的学习和工作重点也应该从“会验光”提升到“会给配镜处方”了。
声明:本网站引用、摘录或转载内容仅供网站访问者交流或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如存在版权或非法内容,请联系站长删除,联系邮箱:site.kefu@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