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复习常识判断的中国古代思想史
1、一.儒家1. 百家争鸣时期: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和荀子(1)孔子政治思想:核心是“仁”,他主张“仁者爱人”,要求人与人之间要相互爱护,融洽相处;实现‘仁’要做到待人宽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惯墀眚篪”。而体现仁的制度或行为的准则是“克己复礼”。孔子主张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使百姓“足食”,国家“足兵”,取得“民信”。他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这种思想包含了民本思想。教育思想: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提倡“有教无类”“因材施教”。(2)孟子政治思想:把孔子的“仁”发展成为“仁政”,主张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进一步发扬孔子的民本思想,认为“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伦理观:性本善。价值观:倡导“养浩然之气”,先义后利,舍生取义。(3)荀子政治思想:主张施政以“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同时也要重视“法治”。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伦理观:性本恶,认为环境和教育对人的成长非常重要。哲学思想; “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2. 汉朝 西汉的董仲舒以儒学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诸子百家,建立起新儒学。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董仲舒的主要思想:加强中央集权:提出“春秋大一统”思想。加强君权: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宣扬“君权神授”。提出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3. 宋朝和明朝 宋朝和明朝,儒学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发展为理学。(1)宋朝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继承发扬了程颐和程颢的思想,进一步完善了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后人称之为“程朱理学”。核心内容:“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是第一性的;“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这是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认为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因此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这实际上是为封建等级秩序辩护。(2)明朝 明中叶的王阳明反对朱熹把心与理视为两种事物的观点,创立与朱熹相对立的主观唯心主义理论——心学。王阳明主要观点:认为人心是世界万物的本源,宣扬“宇宙便是吾心”等主观唯心主义的宇宙观。4. 明末清初 李贽:明后期“异端”进步思想家,他指责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揭露道学的虚伪,反对歧视妇女和压抑商人。他是我国反封建的思想先驱,他的思想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带有民主性色彩。 黄宗羲:在明亡后,隐居著述,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进行激烈的批判,提倡“法治”反对“人治”,反对重农抑商,主张工商皆本,对晚清民主思潮的兴起也有一定的影响。 顾炎武:强调“经世致用”的实际学问。著《天下郡国利病书》,他提倡“实学”的目的在于批判理学,反对君主专制政治,顾炎武的学风对清代学者影响很大。 王夫之是一位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他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不断变化的,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