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改善历史简介:[1]什么是工场手工业
工业工程(IE)、精怒痊驽馐益生产(Lean)、六西格玛(6 Sigma)和ISO是近年来管理界的高频词汇,几乎每个人都耳熟能详,但它们到底是用来干什么的?它们之间又有着什么样的内在联系?(持续改进)CI又是什么?CI与这些管理理念之间又有什么关系?这篇经验可以为你解决所有这些问题。
持续改善史话(1) 工场手工业-黑暗帝国里的火种
请把时钟回拨到一万年前,你也许惊讶于自己仅仅只穿了几片树叶。没错!我们穿越到了新石器时期。那时的你我从不会为就业、房价、通货膨胀而担心,我们自己不但可以狩猎、种粮食,还可以盖房、烹饪、制衣、打造工具等,甚至连治病这样的技术活我们也必须亲力亲为。什么都能干,什么都会干,这就是早期的“全能工”的概念。
可事实上并非每一个人都能成为合格的“全能工”,比如你擅长打造石器,狩猎可能却完全不在行,(即便全部技能都是最棒的,有绝对优势,但是也并非全部都有比较优势)为了取长补短,人们学会了彼此交换,交换的产生也让每个人的特长得到了充分发挥,使得每个人都只从事有比较优势的活动。擅长做石器的就一心一意做好石器,擅长治病的就安安心心帮人治病,形成了以个人或者家庭为单位的手工作坊。这种专业化的分工使得每个人都能专注于他所擅长的部分,提升了人们的技能水平和劳动效率。
人们创造的多了,生活水平自然得到了提升,于是人们便开始追求更多更好的消费,单凭个人或家庭为单位的手工作坊的效率和产出已经满足不了人们的需求,于是很多作坊主开始扩大规模增加投资,出现了早期的“技术工人”和“职业经理人”。
但是工场手工业过多依赖工人自身的技术能力和技术水平,如果要扩大规模就必须招募更多的有技术有经验的工人,可由于疾病、战争、教育以及各区域人才流通不便等原因,工场手工业遭遇到了人才瓶颈。迟迟得不到进一步的发展。
历史的车轮总是滚滚向前的,伴随着经济和技术的发展,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蒸汽机,人们可以借助蒸汽动力来完成以往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比如更好的开采、冶炼等,这些技术又促进了机器的生产和运用,而机器又逐渐代替了复杂的手工劳动,大量的技术工人被解放出来,这些多出来的技术工人为工场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大规模的工厂和垄断企业才得以形成。科学技术促进了生产力的极大提升,市场上的商品越来越丰富,再加上火车和轮船的发明和使用,使得物流更高效、更低廉, 人们的交换范围越来越广,国际贸易和跨国企业慢慢出现。
物质生产水平的提升总是刺激着需求水平的不断提升。产品变得越来越复杂,所需要的零部件越来越多,再加上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原材料市场的广泛交换,原来的工场模式已经逐渐呈现出它致命的弊病,这些弊病首当其冲就是通用性。就如同世界上没有一模一样的劳斯莱斯一样,同样的手表,两家工厂零部件的制作完全不一样,即便是同一家工厂,不同的工人之间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很多时候根本无法通用。除此之外,相对于单一的工场手工业而言,机械化、规模化和国际化还是一种新鲜事物,很多人根本就不知道如何管理。这种情况下,如何实现各个企业之间零部件的标准化和通用化?如何实现人、机器、物料乃至工艺的合理匹配?如何通过提升人、机器和物流的效率来满足市场旺盛的需求?
工业工程回答了所有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