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做临床科研,你需要知道:非随机对照研究!

2025-04-11 00:30:34

前期,我们总结了临床靠痤张闼研究的类型,大家再看图回顾下具体分类吧!

根据对研究对象有无施加干预因素,临床研究分为试验性研究和观察性研究两大类。前面,我们详细介绍了临床试验的金标准——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control test,RCT),其具有:严格的偏倚控制(随机,对照等)、透明化管理(前瞻设计,注册)等优点,使研究的真实性很高,但同时也存在对照组纳入困难、大样本或超大样本管理、实验操作困难等一些限制,对于许多公共卫生干预措施的效果评价应用RCT是不现实的,有时也不符合伦理学要求。恰当应用非随机对照试验(non-randomized control trial,non-RCT)可以弥补RCT的这些不足,达到同样的研究目的。那么,下面就说说non-RCT研究!

非随机对照试验的类型:

1.非随机同期对照研究(non-randomized concurrent controltrial)

试验组和对照组同期进行研究,但分组并不随机,而是根据研究者或患者意愿进行分组。例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SARS、人禽流感等研究。

2.自身前后对照研究(before-after study)

在同一个体上进行试验,整个试验阶段被人为地分成两个部分,并分别使用试验性措施和对照性措施。例如:慢性病或复发性疾病,如高血压和高血脂等研究。

3.历史对照研究(historical control study)

也称非同期对照,是将现时给予干预措施的一组患者的临床结果和既往未给予该干预措施的另一组同种疾病患者的结果进行比较,以评价该干预措施的疗效。作为历史对照的患者或是没有进行治疗,或是只接受了常规治疗。例如:急性、危重或复杂疾病,如流感、重症肺炎、乙脑等研究。

4.队列研究(cohort study)

将一组接受某种干预措施的患者与另一组接受另一种干预措施的患者进行比较,干预措施的分配取决于受试人群而非研究者。通常从现在时点或过去时点开始,这一特定群体是否接受防治措施分组并同时随访,推断防治措施的效能。

5.病例对照研究(case-control study)

将出现了某一特定结局的患者与未出现这一结局的患者进行比较,研究不同受试者的不同治疗组所接受的干预措施的差别。

6.描述性研究(descriptive study)

是对疾病或事件的各种特征的分布或临床现象进行描述,并结合相关因素作一定的推理与初步分析,通常不设对照组或非同期对照或引用别人资料作为对照,如病例报告和病例分析。例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SARS、人禽流感等研究。

可见,non-RCT优点是方便、简单、减少或消除了选择性治疗和医德伦理问题、容易被医师和患者接受、依从性较高。但同时也应注意到non-RCT的不足,如非随机同期对照研究难以保证各组间治疗前的可比性,治疗组和对照组在基本临床特征和主要预后因素方面分布不均;自身前后对照研究需根据干预措施的不同制订洗脱期,故所需研究周期较长,且应用病种范围有限;队列研究随访时间长,易产生失访人群;病例对照研究易产生选择性偏倚、回忆性偏倚等;描述性研究论证强度低,偏倚大,结果可靠性差等。

非随机对照试验的偏倚控制手段

1.限制:对研究对象的选择条件加以限制;

2.配比或配对:对入选的研究对象,按一些因素相同或相近的原则进行配对或配比;

3.分层:采用分层使试验组和对照组组成更相似;

4.盲法:可以克服研究者或受试者的主观因素所导致的测量偏倚;

5.均衡化处理:若存在某些可能影响疗效的混杂因素时,考虑用统计方法加以校正,使组间实现均衡化可比。

在一些特定情况下,设计良好的non-RCT能够弥补RCT的不足之处,可以得到较为真实可靠的研究结果,并在一定情况下可作为开展RCT的前期研究。

预告

今天先到这里,后续我们将对非随机对照试验的研究报告规范——TREND声明做详细解读,敬请关注哦!

声明:本网站引用、摘录或转载内容仅供网站访问者交流或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如存在版权或非法内容,请联系站长删除,联系邮箱:site.kefu@qq.com。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