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的症状和治疗
一、痛风的症状及治疗概述
虽然临床上治疗痛风的方法众多,但是稗卡蛟毪效果显著的治疗方法却很少,患者如果仅仅是治疗痛风的症状,那么很有可能要遭受经常性发作的痛苦。经常性发生痛风有可能造成关节永久性损伤,甚至导致肾脏疾病。因此根治痛风的治疗手段,不仅仅是避免症状,而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二、痛风症状
早期症状
1.急性关节炎每月发作1次以上;
2.炎症反查在1天内达高峰;
3.急性单关节炎发作;
4.患病关节可见皮肤呈暗红色;
5.第一跖趾关节疼痛或肿胀;
6.单键关节炎发作,累及第一跖趾关节;
7.单键关节炎发作,累及跗骨关节;
8.有可疑痛风结节;
9.高尿酸血症;
10.X线摄片检查显示不对称关节内肿胀;
11.X线摄片检查显示不伴侵蚀的骨支质下囊肿;
12.关节炎发作期间关节液微生物培养阴性。
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症状还包括畏寒、发热、全身不适和心率加快。痛风多发生在中年男性和绝经后妇女,如果症状在30岁以前出现,痛风一般会趋向恶化。
首发症状常出现在一个关节并持续数天,然后症状逐渐消失,关节功能恢复。在下一次痛风发作前一般没有症状。但如果病情加重且在发作后不积极治疗,将会导致更频繁的发作并可波及多个关节,病变关节将产生永久性损害。
引起畸形的严重慢性痛风也会不断恶化,尿酸盐结晶不断在关节和肌腱周围沉积造成损害以至关节活动逐步受限。在关节周围的皮下常会形成坚硬的尿酸 盐结晶(痛风石)。痛风石也可发生在肾脏和其他器官,如外耳的皮下和肘关节附近。如果不治疗,在手和足部的痛风石会破裂并释放出像石灰样的结晶块。
三、痛风常规治疗
首先应控制炎症,缓解症状。秋水仙碱是传统治疗药物,一般在使用12~24小时后可明显缓解关节痛症状,在48~72小时后症状可完全消失。秋水仙碱多采用口服,但如果出现胃肠不适可改用静脉给药。该药常引起腹泻甚至骨髓损害等严重副作用。
目前多采用布洛芬和消炎痛等非类固醇抗炎药,且往往比秋水仙碱更能有效地缓解关节的肿痛。有时也使用强的松等激素。如果仅一两个关节受累,在关 节穿刺抽液后直接注入强的松,可有效阻止因尿酸盐结晶沉积在关节而引起的炎症。另外,偶尔也使用可待因或盐酸哌替啶等止痛剂来减轻关节痛。炎性关节的适当 制动休息可达到缓解疼痛的目的。
其次应防止痛风的复发。患者应多饮水、避免喝含酒精的饮料及少吃富含蛋白质的食物。痛风患者一般体重过重,当其体重下降时,血中尿酸水平会自动降至正常或接近正常。
对于有反复、严重发作的痛风患者,应在症状消失后或两次发作之间继续服药治疗。每日口服小剂量秋水仙碱可防止发作或减少发作频率。常规服用非类 固醇抗炎药或与秋水仙碱联合使用可有效防止痛风的复发,但这种治疗却不能阻止或治愈由结晶堆积引起的进行性关节损害,并且长期服用这种药会造成患者的肝脏 或肾脏损害。
丙磺舒或苯磺唑酮等药物可以通过增加尿酸的排泄来降低血尿酸的水平。阿司匹林会影响上述两种药物的效果,所以不能同时使用。醋氨酚或非类固醇抗炎药布洛芬可缓解疼痛且使用安全。患者每天应饮用大量液体(至少3L),可减少关节和肾脏损害的风险。
别嘌呤醇,能阻断尿酸在体内的形成。该药对有高尿酸血症和肾脏有痛风石或有肾脏损害的患者尤其有帮助。但是,该药也会产生胃肠不适、皮疹、白细胞减少和肝脏损害等副作用。
当血尿酸水平下降时,大多数在外耳、手或足等处的痛风石会慢慢缩小,但很大的痛风石必须手术摘除。
对于那些无痛风症状但有高尿酸血症的患者,采用药物治疗可降低血中尿酸水平。但是,药物本身及不恰当的服用方法会产生各种副作用。当患者尿中尿酸排出量很大时,使用秋水仙碱可防止形成肾脏结石。
四、痛风中药治疗
中医药针对急性期的发热、关节剧烈疼痛,或呈游走性,局部红肿发热,舌苔黄腻,脉象弦滑数者,诊为湿热邪毒,阻痹关节;治用白虎通痹汤;
药用:金银花30克,连翘15克,知母15克,石膏50克,黄芩12克,防风15克秦艽15克,桑枝30克,细辛10克制草乌10克(先熬),黄柏12克,牛膝15克,露峰房15克,甘草6克,每日剂,水煎服。热甚加泽汈泻、防己。
对慢性期,出现关节畸形僵硬,活动失灵,或局部溃烂(有白盐状物从伤口排出),疲乏厌食,笑苔白腻,脉象沉细者,多为气血虚痹;治用调补气血的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
药用:黄芪60克,赤芍15克,桂枝15克,熟地15克,当归15克,生姜15克,杜仲15克,补骨脂30克,制川乌15克(先熬),白术12 克,乌梢蛇20克,全蝎8克,鹿角霜15克,甘草8克,每日1剂,水煎服。痛甚则加乳香、没药。 可常规配合跨世纪物浴泡患处法,以及针灸、按摩,局部激光照射法等。患者生活要有规律,禁酗洒,少吃含嘌呤多的食物,如动物内脏(肝、肾、脑等),以及海 鲜食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