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焚烧厂沥滤液的处理流程

2025-04-18 12:53:08

1、 中国城市生活垃圾的厨余物多、含水率高、热值较低,焚烧法处理垃圾时必须将新鲜垃圾在垃圾储坑中储存3~5天进行发酵熟化,以达到沥出水份、提高热值的目的,才能保证后续焚烧炉的正常运行,《生活垃圾焚烧污染控制标准》(GB18485-2001)中将此过程中沥出的水份称为“沥滤液”,其特点是污染物浓度高、水质变化大、带有强烈恶臭,呈黄褐色或灰褐色。

2、沥滤液的性质  由于垃圾的焚烧处理技术在国内刚刚兴起,目前国内对垃圾焚烧厂沥滤液的性质研究报道不多,作者长期从事垃圾焚烧厂沥滤液研究及处理技术开发,多年来积累了一些数据。

3、根据作者掌握的国内部分城市的生活垃圾焚烧厂沥滤液的水质数据,其COD约40000~80000mg/l(混有工业或建筑垃圾时COD最低约20000mg/l),夏季时较低,冬季较高;BOD/COD为0.4~0.8,氨氮为1000~2000mg/l,pH为5.0~6.5,SS为1000~5000mg/l,呈黄褐色或灰褐色,挥发出的气体带有强烈恶臭,对人体有危害,能使人产生恶心、尿血、头晕等症状。通过质谱分析,垃圾沥滤液中有机物种类高达百余种,其中所含有机物大多为腐殖类高分子碳水化合物和中等分子量的灰黄霉酸类物质。

4、 国内外垃圾沥滤液的产生量有很大不同。国外由于生活习惯与中国有差异,垃圾中厨余物含量很少,比利时某垃圾焚烧厂处理能力为1000吨/天,垃圾沥滤液最大产量约4吨,日常基本不产生沥滤液。而中国椅搓祸睢城市生活垃圾中厨余物含量很高,根据中科院广州能源研究所对深圳城市生活垃圾基础分析报告,深圳的部分垃圾焚烧厂的经熟化堆放排出沥滤液后的垃圾(即进入焚烧炉进行处理的垃圾)中厨余物含量在40%~45%,含水率约50%,因此,中国城市生活垃圾的沥滤液产生量非常高,根据上海、深圳、宁波、珠海、苏州等不同地域城市的统计数据,垃圾沥滤液的产量占垃圾总量的10%~20%左右,平均约15%。

5、回喷法。  西方发达国家由于垃粒瓴扶呦圾中厨余物少,热值高,沥滤液产量少,一般采用将沥滤液回喷焚烧炉进行高温氧化处理。比如本文介绍的比轼龃晡檗利时某1000t/d的垃圾焚烧厂,其最大沥滤液产量为4t/d,平时基本没有,该厂建有300m3左右的沥滤液收集池,平时将沥滤液集中在池内,当垃圾热值较高时,用高压泵将沥滤液加压经自动过滤器、回喷系统喷入焚烧炉进行处理,当垃圾热值较低时停止。有沥滤液需要处理的单位,也可以到污水宝项目服务平台咨询具备类似污水处理经验的企业。  回喷法适合于沥滤液产量少、垃圾热值高的场合,对于热值较低的垃圾则不适合,否则会造成焚烧炉炉膛温度过低、甚至熄火的状况。经计算,对于热值为1223kcal/kg、含水率为48%的城市生活垃圾,理论上沥滤液最大回喷量为垃圾焚烧量的3.19%。但中国垃圾的含水率太高,沥滤液产量大,显然回喷法不适用于中国,目前中国所建的众多垃圾焚烧厂均没有采用回喷法处理沥滤液。

6、反渗透法处理  反渗透法处理高浓度、高盐份污水已得到广泛应用,在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渗滤液的处惯栲狠疲理中也已有成熟的运行经验,目前国内有公司尝试引进德国技术运用于中国垃圾焚烧厂沥滤液处理。但焚烧厂垃圾沥滤液与填埋场渗滤液不同,有机物、悬浮物含量要高的多,反渗透浓缩液量也要比填埋场渗滤液大的多。一般来说二级RO系统处理填埋场渗滤液的浓缩比可达到10%,而运用于沥滤液处理时,经实验证明浓缩比最高只有50%,反渗透膜也极易污染中毒,膜组件更换频繁,而且预处理系统要复杂得多。  反渗透法产生的浓缩液的处理是一个难点,填埋场渗滤液的浓缩液可以采用回灌填埋区进行处理,利用已填埋的垃圾吸附降解浓缩液中的重金属及有机物,而焚烧厂沥滤液用反渗透法处理产生的浓缩液还有50%以上,由于没有填埋场回灌的便利条件,回喷焚烧炉水量又太大,因此用膜处理法处理沥滤液的前提是解决浓缩液的处理问题。

7、生化处理  以生化处理方法去除沥滤液中主要污染物的工艺目前研究较多的是氨吹脱+UASB+SBR,以及在此基础上增加臭氧氧化、混凝等工艺,较典型的是采用改进的填埋场渗滤液工艺——混凝+氨吹脱+pH回调+厌氧滤池+SBR+臭氧消毒,但从众多研究单位的结果看,以生化法为主的工艺对沥滤液处理效果很差,微生物对沥滤液中高浓度污染物的降解能力很低,而吹脱出的氨又带来二次污染。截止到目前,以生化处理为主要处理手段的工艺仍然无法在沥滤液处理中得到应用。

8、化学氧化处理  某垃圾焚烧厂曾采用Feton试剂氧化+氨吹脱+混凝沉淀+厌氧+SBR+ClO2氧化+活性炭吸附工艺处理沥滤液,该工艺实际主要是依靠化学氧化剂及活性炭吸附去除污染物,从运行结果来看,加药正常时出水可以达到国家三级排放标准,但运行费用高达120元/吨以上。

9、CTB工艺处理  作者长期以来从事垃圾沥滤液处理的工艺研究,经过多年的不断实验与探索,最终开发出CTB(coagulation-thermodynamica-biochemical oxidation)处理工艺,该工艺采用混凝+低温多效蒸发+氨吹脱+生化处理法,将COD为50000~80000mg/l、氨氮为1200~2000mg/l的垃圾沥滤液处理到国家二级排放标准。

10、其他处理工艺  除上述处理方法,目前进行的沥滤液处理的工艺研究还包括催化氧化法、湿式氧化法、电氧化法、光氧化法等,这些氧化法或由于催化剂极易中毒、或由于耗电量太大等均无法进入实际工业化阶段,在此不再介绍。

声明:本网站引用、摘录或转载内容仅供网站访问者交流或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如存在版权或非法内容,请联系站长删除,联系邮箱:site.kefu@qq.com。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