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妈妈,暖暖的爱是我面对一切困难的底气!
1、张大姐先和大家讲一个孩子的故事。男孩上小学,父母比较严厉,父母的性格都比较火爆、好强。爸爸妈妈希望孩子在小学阶段能够养成一个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有一邗锒凳审个差不多的成绩。有时候孩子做的不如意父母就会训斥,爸爸在特别生气的时候还会动手,有时候爸爸看着孩子委屈的样子会说:“怎么一点儿男子汉样儿都没有,这么怂!”妈妈也跟我抱怨过,“为什么儿子性格会有些懦弱,我跟他爸也不是这种性格啊!” 妈妈抱怨孩子“懦弱”,除了孩子从小到大性格比较胆怯之外,最近,妈妈发现孩子经常被同伴们欺负。放学回家的时候,妈妈看到其他小同学在捉弄孩子——会抢孩子的东西扔掉、拉住孩子的胳膊使劲拽、跟在孩子身后做鬼脸挑衅等等。最让妈妈生气的还不是同学们的这些行为,而是孩子自己不知道反抗和反击。 在和妈妈的沟通当中,我也明白了孩子为什么会这样。爸爸妈妈的严厉,让孩子一直以来都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自主感(孩子敢做自己想做事情的感觉)一直被压制,做事情的时候又十分在意爸爸妈妈的反应和态度。孩子怕爸爸妈妈生气发火,怕失去爸爸妈妈的爱,长久以来,孩子就只剩下顺从了。 对孩子来说,从父母这里接收到的,是一份“战战兢兢、不能犯错”的爱,一份“有条件的爱”——听话,爸爸妈妈才爱你。在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孩子,他们善良、听话,爱爸爸妈妈,但却怯懦、胆小,容易被欺负,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主张和情绪。说到这儿,有些家长可能要说,“孩子不都是这样,孩子现在是小,所以体会不了家长的用心,我们都是为他好,训他打他是对他有要求,等他长大就好了,就能体谅我们了。”但其实不然。这样的孩子,为了一直在父母面前营造一个“好孩子”、“听话孩子”的形象,在遇到问题和困难时,无法跟父母说出真实的情况和想法,也就无法从父母这儿得到真正的理解和支持。小时候,孩子犯错了会撒谎;青春期的时候,孩子会不愿意沟通,隐瞒想法;长大以后,孩子就会与父母有距离感。 说到这里,张大姐要做个总结,“有条件的爱”、“不完全接纳的爱”,会影响孩子的自我价值感、自信心的形成,甚至会减弱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 那该怎么办呢? 在心理咨询的入门课程当中,老师会反复和我们强调咨询关系的核心要素——真诚、无条件积极关注、共感理解。其实这三点,无论是在亲密关系、亲子关系或者其他社会关系,都同样适用。在这里,张大姐给家长朋友们几点小建议: 1. 相比于其他,首先关注孩子自身的情绪 孩子们遇到的或大或小的问题,其实都是孩子们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慢慢磨练自己、历练自己的心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作为家长,我们不但要帮助孩子想办法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关注孩子的情绪,帮孩子认识和疏导自己的情绪。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不仅能够感觉到,爸爸妈妈帮我解决了问题,同时,爸爸妈妈也是重视我的,和事件本身相比,我,更重要。 2. 给予孩子温暖的帮助与支持 在这里,张大姐要着重强调“温暖的”。有些家长朋友们,对待孩子的态度和自身的心情、情绪有关。请您无论心情好坏,都能尽量温和地对待孩子。让孩子觉得,无论何时,爸爸妈妈都是我温暖坚强的后盾。 3. 让孩子感受到您对他的积极关注 说到关注,有些家长会觉得您一直也都在关注自己的孩子,是的,没有不关注孩子的家长。但这里强调的是“积极关注”!您有没有抓住孩子的弱势、缺点和不足,然后拿这些说孩子、训孩子呢?有的家长会和老师抱怨孩子的偏科,“孩子的数学怎么那么差?!”当问道孩子其他科目的成绩怎么样的时候,家长会说:“语文挺好的,还考过满分。”和满分的语文相比,家长朋友们关注更多的是不是差劲的数学?希望各位家长朋友们,能够先从自身接纳孩子身上的不完美,然后更多地去关注孩子身上的闪光点,这样孩子也会找到属于自己的自我价值,自信乐观地对待生活。 最后张大姐做个小总结——每一个有底气去迎接生活挑战的孩子,心里一定都装满了爸爸妈妈暖暖的爱。 今天关于父母“无条件的爱”的话题就说到这儿,咱们下周一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