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猪中毒的四大来源
1、疫苗:从4种到11种 生猪从产下后,到育肥前,属于仔猪期。一般来说,如果猪舍合乎卫生标准,饲养得法,一般仔猪只需要打猪瘟、口蹄疫、伪狂犬病和链球菌4种疫苗。 但在现实的养猪场,即使规模较大,也很少能做到。原因在于,这些养猪场难以达到卫生要求,饲养者为了提高成活率,以“聊胜于无”的心态,往往会多打疫苗,最多的十几种之多。 正阳县某种猪场给客户的免疫程序表显示,该场建议客户在仔猪期注射的疫苗,有11种之多。尽管疫苗一般不会像抗生素药品那样留下有害残留,但对于高品质的生猪来说,疫苗打得越少越好。
2、保育:饲料拌抗生素 仔猪在生下来后,通过母猪哺乳,会从乳汁中获取一些抗体和抗生素,从而提高自身的免疫力和成活率。大型现代化的猪场,一般都不需要给仔猪的饲料拌药,就可以将死亡率控制在5%以内。 不过,小型和条件较差的养猪场,因为生存环境的恶劣,只能靠加拌抗生素,来提高成活率。“如果不拌抗生素,一些猪场的仔猪死亡率高达30%-40%,喂了抗生素后,死亡率就能降低到6%-7%,接近大型猪场的水平。”李文刚说。 这些抗生素一般包括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磺胺类、喹诺酮类等,具体药品有十几种之多。
3、治病:滥用人药和新抗生素 因为兽药假的多,疗效不佳,给猪治病时,有时很多兽药用人药代替,常备的有青链霉素、安乃近和头孢类药品等。 除此,为了提高疗效,养猪人常常给猪注射正常剂量的3倍药品。据记者调查,这在小猪场里尤为常见。猪场内,也曾见到有病猪因被注射三四种药品而死亡,其实其中一种就足以救命。 除了滥用人药外,老式青霉素在猪场已经微乎其微,代之的是比较新的头孢类和链霉素类药物。这跟人用抗生素的情况很相似。 国家对人药和兽药的界限,列有专门的目录,除了部分人和动物共有的药外,很多药品是严谨串用,目的是为了防止病原体在动物体内经抗生素作用后,提高了耐药性,再回到人体,威胁人的生命健康。但在农村猪场,人药给猪用的情况颇为常见。 另外,生猪在出栏前都有数天到一个月不等的停药期,以让生猪代谢体内的绝大部分药物残留。但业内人士称,此制度对畜牧部门的监管水平要求很高,但事实上,在很多猪场无法达到。
4、扮靓:喂饲重金属和瘦肉精 正阳县一名养猪经纪人称,该县不少养殖户曾给猪饲料中拌有机砷和硫酸阏髋晟拣铜,以使猪看起来皮毛发光、排便黑亮,导致猪处于半中毒状态。 砷、硫酸铜、铬、锌等作为微量垌桠咛虞元素添加,在养猪中是允许的。以砷为例,虽为剧毒,但微量砷可以让生猪增重,提高皮毛的色泽,对原虫类疾病也有治疗作用。但重金属元素添加,必须严格用量,除了致猪中毒,还会污染土地和地下水。 瘦肉精长期是养猪业内公开的秘密。常见的瘦肉精有三种:盐酸克伦特罗、莱克多巴胺和沙丁胺醇,都属于β-兴奋剂,原本用于治疗哮喘,后来被发现可以增加生猪瘦肉率后,应用到养猪中。一位河南省畜牧系统的官员称,在上世纪90年代初,瘦肉精曾作为创新技术,在各地推广。 但猪肉中的高残留瘦肉精,已被证明会造成人体神经中枢中毒失控现象,甚至死亡;慢性特点会导致儿童性早熟。 瘦肉精并非河南养猪业独有,这与小养猪场和散养户缺乏有效监管有关,全国各地都有。让生猪不再“中毒”,首先要确定规模化养殖方向,提高养猪的硬件和技术,降低监管难度。对大型肉联企业来说,重金养猪很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