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丹祖源——圣地平泉

2025-04-13 02:12:33

契丹之名初见北朝《魏书》,据载与库莫奚皆为东部宇文鲜卑别种,曾为拓跋魏所破。而宇文鲜卑与南匈奴似乎又有极深渊源。契丹人自己的皇族墓志上则认为是“派出石槐”,石槐者,东汉鲜卑檀石槐也。宇文部盖其东部一族。其杂匈奴血者,当系汉窦宪破北匈奴,鲜卑有其地,匈奴余种转号鲜卑之故。田广林认为宇文部实际是转号鲜卑的乌丸人与转号鲜卑的南匈奴人混成的。檀石槐时代东部鲜卑四大人中的宇文莫槐,史载即南单于远属。鲜卑与乌丸俱出于东胡。东胡者,盖周时山戎之后也。东胡之后,著于世者尚有蒙古。蒙古出于室韦,契丹女真所谓阻卜者是。室韦或说即鲜卑之异名,同出也。今多以契丹语为蒙古语族语言,或亦可佐证。清时以索伦为契丹后,今学界多以达斡尔族为契丹后。陈乃雄还考察过云南布朗族中的“本人”支系,认为也是耶律契丹的后人,其言语底层与达斡尔语同源。鲜卑之后多谓为今之锡伯人,然锡伯已改操满洲语,不复鲜卑旧俗矣。又青海土族,或以为即吐谷浑之后,吐谷浑出慕容鲜卑,今土族语(又称蒙古尔语)属蒙古语族,与蒙古、达斡尔等言语同族。

契丹祖源,圣地平泉

平泉县地处河北省东北部。为辽宁、内蒙、河北三省交界地,东与辽宁省的凌源市接壤,北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宁城县相连。远在史前,我们的祖先就在这里与天抗争居地劳作。大量的出士文物向世人诉说着平泉的悠久历史,是中华民族红山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据考证,春秋战国时的“老马识途”,汉末三国时的“望梅止渴”等,历代英雄在这里留下了许多典故。公元436年,北魏在此地设县。隋唐之际先后定名为榆州、泽州、神山县、平泉州。唐朝一度归卢龙节度史安禄山统辖。辽金时代,是平泉最为活跃的历史时期,平泉的马盂山(光秃山)老哈河一带是契丹人发祥地,出土了大量的辽金时代器具,发掘了辽代大长公主墓,契丹人在这里盘马弯弓跨过长城、黄河而问鼎中原,从此把整整一个民族的风俗、文化融进了汉文化的浩瀚大海。。作为经济欠发达的山区县,平泉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将着力点瞄准文化产业。本着“产业皆有文化、推动产业文化化”的理念,该县编制了《平泉县文化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做好“四个有机结合”,形成了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跨界融合的大产业链。“无中生有”与“有中生新”有机结合。平泉是契丹族发祥地,但对契丹文化研究长期处于空白。为打造“契丹祖地”品牌,该县从无到有挖掘契丹历史文化,并促成全国契丹文化研究中心落户同时,邀请《乡约》、《乡村大世界》等央视知名栏目走进平泉,通过《辽河溯源》《探寻契丹祖源》等节目将契丹文化品牌推向全国。契丹后裔县份云南省施甸县、呼伦贝尔莫力达瓦达斡尔旗等纷纷前来寻根问祖。依托挖掘出的契丹文化,平泉创新载体投资10.5亿元打造辽河源契丹文化产业园。目前,彰显辽文化的泽州园已于2009年建成开放,辽河源国家森林公园游客接待中心、辽河源漂流、水体景观项目建成运营,填补了国内契丹始祖文化旅游的空白。在县城主要公路节点,契丹雕塑群正在建设,拟招商投资拍摄的契丹题材电视剧《契丹绝恋》正在进行前期筹划和剧本创作。

契丹简介

  契丹族在公元四世纪出现于史,先后和北魏、北齐、隋、唐建立密切的经济政治关系。公元916年,建立契丹国,后改称辽,统治中国北方,共历九帝,209年,公元1125年为金所灭,之后其后裔又在西域和中亚一带建起长达80多年的西辽王朝。最强盛时期,曾经雄霸中国半壁江山,疆域北到外兴安岭、贝加尔湖一线,东临库页岛,西跨阿尔泰山,南抵河北和山西北部,可谓气壮山河。契丹族直至公元十三世纪消亡,主要融入我国北方其他民族。

  契丹族是游牧民族,生活方式上以游牧为主。放牧的牲畜有驼、马、牛、羊等。契丹人也从事一定的农业生产和手工业,辽代鎏金、鎏银、染织、制马具、皮革、制瓷、造纸等手工业门类齐全,其中制瓷业尤其发达。契丹人把中原的制瓷技术引进到草原,在北方草原上第一次制作出精美的辽代瓷器,结束了草原上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只用陶器的历史。在平泉博物馆收藏的上万件文物中,突出了辽代特色,各种辽代瓷器熠熠生辉,独树一帜。

  契丹族所建立的辽,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对后世影响深远,有“一代风俗始自辽金”之说,其声名远播,威震中外,在世界有广泛影响。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里第一次向西方介绍东方时,就以契丹来命名中国,时至今日,在俄文和拉丁文中,仍然称中国为“契丹”。

  辽代有许多独特的政治制度,如“五京制度”,即在地方建立起系统的统治机构,设置了道、府、州、县。把全国分为五个道。每个道设立一个京城,即所谓的“五京”,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林东镇)、东京辽阳府(今辽宁省辽阳市)、南京析津府(今北京市)、中京大定府(今内蒙古宁城县)、西京大同府(今山西省大同市)。其中上京临潢府,是大辽国的皇都,是辽王朝的心脏所在地,是辽国皇帝和重臣们居住、游牧、射猎的重要场所。随着其经济的发展,国力的强盛,尤其是与北宋王朝交往的增多,辽的政治中心逐步南移,最终以中京作为其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当时平泉属中京道大定府,为京畿之地。

契丹祖地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及大量出土文物证明,平泉是契丹祖先活动的地方,为契丹的祖源地。

  《辽史·营卫志》记载:“潢河之西,土河之北,奇首可汗故壤也。”这里的“土河”就是今天发源于平泉柳溪乡的老哈河,是辽河的源头;“潢河”就是今天内蒙古的西拉木伦河,奇首可汗是契丹的始祖。《魏书·库莫奚传》记载,契丹族早期的活动地域在“松漠之间”。这里所说的松漠是指现在的老哈河和西拉木伦河流域的松林、草原、沙漠地带,即大兴安岭以南、燕山以北的广大地区。元朝人脱脱编著的《辽史》对契丹的起源做了精要的记述:契丹的始祖,一位叫奇首可汗的神人,乘白马开云破雾降临马盂山峰顶,然后顺土河(今老哈河)漂流东下,当神人漂流到木叶山时,与一位来自平地松林,赶着青牛车名叫可敦的天女相遇,喜结良缘,生了八个儿子,逐渐发展为契丹八部。这里的“马盂山”就是今天平泉县柳溪境内的马盂山(俗称光秃山、光头山)。这些史料记载证明平泉确为契丹的祖源地。

  20世纪50年代,在平泉县蒙合乌苏乡八王沟村发现了大长公主墓,其墓志清楚地记载墓主人为辽景宗与萧太后之长女,名耶律观音女,其夫为北府宰相萧继远,她的母亲曾经辅佐两朝皇帝,亲临攻宋并屡败宋军,并与北宋签订了历史上著名的《澶渊之盟》,即在中国历史上叱咤风云的萧太后。墓志还记载:大长公主重熙十五年(1046年)“冬十一月十七日甍(hōng,指古代君王或大官死亡)于龙化州(今内蒙古奈曼旗八仙筒一带)”,“享年七十有六”,于“明年十二月十五日权窆(biǎn,指埋葬)于马盂山先王茔垣南之丘堂”,“启先王之茔而合祔焉”。墓志记载和墓位证明了马盂山就在今平泉境内。契丹旧俗,亲人亡故,归丧故乡,大长公主死于龙化州,却归葬于平泉,反映了契丹人对马盂山的崇拜。另外,平泉境内辽墓众多。除大长公主墓外,还有窦景庸(辽中京大定府人,曾任辽南院枢密副使)墓、八王沟辽墓群、小吉沟辽墓等。这些古墓及其遗物的发现,更进一步证明平泉是契丹人的故乡。

声明:本网站引用、摘录或转载内容仅供网站访问者交流或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如存在版权或非法内容,请联系站长删除,联系邮箱:site.kefu@qq.com。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