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M们如何选购防晒霜
1、有些MM们需要上体育课或其他户外活动,没有办法用遮阳伞能防紫外线,这时候就要用到防晒霜。有的MM会问,防晒霜真能防紫外线吗?答案是首先肯定的!!这一节课,我给MM们讲一讲防晒霜。先讲一下防晒霜的历史。防晒霜的发明已有八十多年历史,澳大利亚化学家米尔顿.布莱克(Milton Blake)被认为是第一个制造防晒霜的人,他1930年就开始制造和销售防晒霜。欧莱雅的创始人,尤金.舒莱尔(Eugene Schueller)1936年也开始制造和销售他的防晒霜。美国医生本杰明.格林(Benjamin Green)为保护二战期间南太平洋士兵避免晒伤,他用红色啫喱状的凡士林制成了防晒药,后来他不断改进了配方,后来就形成了就是著名水宝宝(Coppertone),今天水宝宝防晒霜(Coppertone suntan cream)是美国防晒霜的第一品牌,而且是是全球最著名的防晒霜品牌,占全球市场份额的1/14。1938年奥地利的科学家弗莱兹.格莱特(Franz Greiter)推出的 Glacier Cream 被认为是第一款具有商业价值的防晒霜,1962年弗莱兹.格莱特提出了防晒系数的概念(SPF),现已成为衡量防晒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 目前市场上各种防晒霜品牌众多,有许多“美容达人”的各种宣传,让人眼花缭乱,MM们如何选购呢?那我们开始学习防晒霜的防晒原理、指标、成分以及日用化学产品监测报告。有的MM会说,朱朱姐,你推荐几种品牌的防晒霜不就行了吗?可能我有职业病,我基本上倾向于用科学的角度看待和分析问题,用实验、数据和指标来解析事物,说的好听一点就是职业思维,说不好听一点就是职业狗,想想看,长年累月接触一类事物,就成了巴甫洛夫狗了,一讲课就会条件反射讲原理、指标、数据、成分……。不过,我觉得这些专业理论知识还是有用的,MM们自己掌握了专业知识,其实也就会自行挑选合适自己的防晒霜了。希望MM们耐心学习哟! 一、防晒霜的防晒原理 防晒霜的防晒原理就是通过防晒剂来达到防晒的效果的,通常防晒剂分两大类:一是物理性防晒剂,主要是通过阻挡的方式防晒,如同则像金钟罩或防弹衣一样,主要作用是将紫外线反弹出去。二是化学性防晒剂,化学性防晒剂的主要作用是吸收紫外线,像乾坤挪移大法或吸星大法,把紫外线吸收了转用于化学变化并将之消融掉。许多防晒霜的化学成分里面是同时含有这两类的防晒剂的。 二、防晒霜的相关指标 MM们通常购买防晒霜时,可能会有这几个参数,如SPF、PA、PFA、IPD、PPD等等,那么这些是什么意思呢?我们知道防晒霜主要是防紫外线UVA、UVB的,引起皮肤红肿或黑班的UVB通常有着相对统一的指标SPF,所以SPF是防UVB的参数;但防晒霜用来描述防UVA的参数并没有统一的指标,所以PA、PA、PFA、IPD、PPD等分别是日本和欧美防UVA的参数。一般旧式的防晒霜只能防止UVB光线,有的防晒霜只标明了SPF,没有标明防UVA指标,但UVA穿透力最强,是影响皮肤老化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我们购买防晒霜时要不仅要看防UVB指标,也要看防UVA指标,如今许多防晒霜两个指标都标注了,还有一种新式的防晒霜叫“Broadspectrum全波长保护防晒霜”,“全波长保护”代表能同时防止UVA和UVB光线,实际具体效果如何?下一讲再讲吧!1、 防UVA的参数(1)PFA(protection factor of UVA)是针对UVA的防护表示。 涂抹防晒剂于皮肤的MPPD值 PFA= ——————————————— 未涂抹防晒剂于皮肤的MPPD值 (MPPD:Minimal Persistent Pigmentation Dose,指引起可见皮肤黑化或黑色素沉淀所需的紫外线最低剂量(J/mol)或最短照射时间)PFA 2 -4 轻度防护,有效防护时间为2-4倍PFA 4 -8 中度防护,有效防护时间为4-8倍PFA 大于8 高度防护,有效防护时间为8倍以上 (2) PA(protection grade of UVA)是日本厚生省要求日本的防晒产品必须标示防止UVA效果,PA就是其所采用的UVA防护标准,用于表皮即刻产生黑色素的防护程度,分为PA+表示轻度遮断、PA++表示中度遮断和PA+++表示高度遮断三级,可以分别对应PFA 2 -4 轻度防护、PFA 4 -8 中度防护PFA 大于8 高度防护,表示延缓晒黑时间2-4倍、4-8倍和约8倍以上。 (3)PPD(persistent pigment darkening)是指照射UVA24小时后仍持续存在的晒黑程度,其数值依赖于UVA穿透皮肤的总剂量,评估效果相对稳定,不依赖于UVA来源,并且对整个UVA波段都很敏感。PPD2-4为轻度防护,PPD4-6为中度防护,PPD6-8为高度防护。 (4)IPD(Immediate pigment darkening)是欧洲采用的防护UVA的标准。指暴露于日光下15-30分钟后皮肤出现的色素沉着晒斑,或能使皮肤变黑的最小UVA剂量。这种反应是暂时的,经数小时可消退。 (5)IPF与UVA-PF IPF(immune protection factor)和UVA-PF(UVA-protection factor)这两个参数都是皮肤免疫细胞抑制能力评估指标,数值越高表示UVA对皮肤中免疫细胞抑制越少,即越安全。 2、防UVB的参数 (1)MED(minimal erythema dose)最小红斑产生量是指造成可以觉察的最轻微的红斑症状(皮肤发红)所需要的紫外线能量。一般将MED定义为在某一紫外线源(如阳光或紫外线灯)照射下出现最小红斑症状所需的最短时间:该时间的长短取决于辐射源辐射能量的大小和个体皮肤对辐射的敏感程度。通常在白人皮肤上出现症状所需时间比在黑人皮肤上出现症状所需时间要短,所以白人比黑人容易患上皮肤癌。 (2)SPF(Sun Protection Factor)防晒系数防晒系数就是弗莱兹.格莱特1968年提出,用来表征防晒剂保护皮肤防止晒伤的效果。防晒系数被定义为: 应用防晒剂后皮肤的MED2 防晒系数(SPF)= ———————————————— 未用防晒剂皮肤的MED1(注:应用防晒剂的量定为每平方厘米2毫克)该系数值越大,防晒剂所能提供的防止皮肤晒伤(UVB)的保护越强,即一个人通常在阳光下裸露暴晒20分钟所引起的皮肤变红,若这个人使用了防晒系数SPF为6的防晒剂后以同样的阳光条件裸露暴晒20×6=120分钟而引起皮肤变红的程度。 (3)SPF遮蔽率 SPF-1 MED2 - MED1遮蔽率(%)= ————— = ——————————— SPF MED2 表示该SPF的防晒剂可以阻隔紫外线的比例,如SPF15的遮蔽率为93.3%((15-1)/15),如SPF30的遮蔽率为96.7%((30-1)/30)。
2、上一讲,我给大家讲一下防晒霜的相应参数,这一节课讲一下防晒霜的成分。从理论上说,作为防紫外线的化合物,飧肇苡卫只要具有足够的安全性和很好的溶解性,都可以作为防晒霜的主要成分,世界上可以作为防晒剂的成分可以有好几百种,防晒霜的研究都是通过大量动物实验形成的,但由于评价紫外线化化合物是个复杂长期的过程,各国都严格控制紫外线吸收剂的使用,许多国家都有着相应的质量标准,我们国家也有防晒霜质量监测标准,因此,真正常用的成分只有几十种,以下就是当今防晒霜的常用成分:1 、Zinc oxide 氧化锌:氧化锌在皮肤护理产品中有着非常长的历史,使用范围也非常广泛,目前没有有害健康的报道,有超过30%的防晒霜中使用。它的主要作用就是达到物理性防晒阻挡紫外线的作用。1、Titanium dioxide 二氧化钛:几乎不被皮肤吸收,也未见对健康有害的报道,超过70%的防晒霜中使用。2、Uvasorb HEB(Diethylhexyl butamido triazone)二乙基己基丁酰胺基三嗪酮:一种UVA吸收剂。美国FDA正在审批中,欧盟、澳大利亚和日本允许使用。目前的研究仅发现该物质对人体无毒、不致癌,尚不能完全确定其安全性。3、Neo Heliopan AP(Disodium phenyl dibenzimidazole tetrasulfonate) 2,2’-双-(1,4-亚苯基)苯丙咪唑-4,6-二磺酸的二钠盐:一种UVA吸收剂,澳大利亚允许使用。4、Uvinul A Plus (Diethylamino hydroxybenzoylhexyl benzoate )二乙氨基羫苯甲酰基苯甲酸己酯:一种UVA吸收剂,澳大利亚允许使用。5、Camphor benzalkonium methosulfate 樟脑苯扎铵甲基硫酸盐:澳大利亚、日本允许使用。6、Benzylidene camphor sulfonic acid 亚苄基樟脑磺酸:澳大利亚、日本允许使用。7、PEG-25 PABA:澳大利亚和日本批准使用,会有皮肤吸收。8、Oxybenzone 二苯酮-3:与光过敏反应相关,并且会通过皮肤有显著量的吸收。9、Octocrylene 奥克立林(2-氰基-3,3-二苯基丙烯酸异辛酯):通常和其他UV吸收剂联合使用,以达到较高的SPF值,但该物质暴露在UV光下会释放出氧自由基,不利于皮肤保养。10、 Ensulizole 苯基苯丙咪唑磺酸:一种UVB吸收剂,曝露于阳光下会产生自由基,从而导致DNA的损伤,而且有致癌的可能。11、 Homosalate 胡莫柳酯(甲氧基肉桂酸异辛酯):这是个UVB吸收剂。但研究表明有弱的激素影响,会产生有毒代谢产物,而且能增强一些有毒除草剂的吸收。12、 Sulisobenzone(benzophenone-4)二苯酮-4:这种物质对皮肤和眼睛有刺激性,不被皮肤吸收,但会增强其他化学物质的吸收。13、 Drometrizole trisiloxane 甲酚曲唑三烷氧烷:美国FDA未批准。能提供UVB和部分UVA保护,不致癌,但对水环境可能有影响。14、 4-methylbenzylidene camphor 4-甲基苄亚基樟脑:一种紫外线过滤剂,美国FDA未批准。澳大利亚、日本允许使用。欧洲研究认为这种物质对甲状腺有毒性,干扰激素,不建议使用在防晒霜中,但仍有产品把它作为活性成分,而且在中国这种防晒剂是被批准使用的。15、 Parsol SLX (Polysilicone-15)聚硅氧烷-15:一种UVA吸收剂,美国FDA未批准,澳大利亚、日本批准使用。16、 Pentyl dimethyl PABAPABA乙基戊酯:美国FDA未批准(以下未特别指出FDA正在审批的均为FDA未批准的),动物试验中发现中等浓度时就对皮肤有刺激性。加拿大和日本都限制使用这种防晒剂,但欧盟批准使用。17、 Polyacrylamidomethyl benzylidene camphor 聚丙烯酰胺甲基亚苄基樟脑:澳大利亚批准使用。18、 Methylene bis-dthylhexyloxyphend methoxyphenyl triazines 亚甲基双-苯并三唑基四甲基丁基酚:美国FDA正在审批中,澳大利亚和日本允许使用。一种广谱UVA和UVB吸收剂,目前研究确定光稳定性好,不被皮肤吸收,但会对水环境产生长期不利影响。19、 Amiloxate (Isoamyl p-methoxycinnamate)p-甲氧基肉桂酸异戊酯:一种UVA吸收剂,美国FDA正在审批中,欧盟、澳大利亚和日本允许使用。有动物实验研究表明高剂量使用时可能会对生殖系统造成影响,但在低剂量中未观测到。20、 Uvinul T 150(Ethylhexyl triazone)乙基己基三嗪酮:一种UVA吸收剂,美国FDA正在审批中,欧盟、澳大利亚和日本允许使用。有研究表明长期会对水环境造成影响。21、 Benzophenone -5 二苯酮-5:明确证据证明该化合物对人体皮肤有毒性和刺激性。22、 Octinoxate(Octyl methoxycinnamate)甲氧基肉桂酸辛酯 ,这是最广泛使用的UVB防晒剂(后面不专门指出的都是UVB防晒剂),对皮肤的刺激性小,但在动物试验中观察到对雌激素的有影响。23、 Octisalate 水杨酸辛酯:这是个弱的UVB吸收剂,但比较安全,会增加其他成分的皮肤吸收量。24、 Avobenzone 4-叔丁基-4’-甲氧基二苯酰甲烷:一种主要的UVA吸收成分。但阳光会使这种物质分解为未知化合物,特别是在其他活性成分Octinoxate存在的情况下会更严重。25、 Menthyl anthranilate 乳酸薄荷酯:温和的UVA吸收剂,欧盟和日本都未被允许使用。有一个研究发现在阳光下会产生有害的氧自由基。26、 micronized zinc oxide and titanium dioxide 微粒化氧化锌和二氧化钛27、 nano-zinc oxide 纳米氧化锌,氧化锌和二氧化钛在粒径变小后能够提供更多的保护,但在是否使用微粒化特别是纳米级粒子在化妆品中仍有争议,但有研究认为微粒化后的粒子会产生一些毒性。28、 Padimate O(Octyl dimethyl PABA)对氨基苯甲酸,这是曾经非常广泛使用的一种防晒剂PABA的衍生物,研究表明这种物质会释放自由基,损害DNA,并且有雌激素活性,对某些人还会有至敏效应。29、 Tinosorb S(bis-dthylhexyloxyphend methoxyphenyl triazines)双-乙基几基苯酚甲氨基苯嗪:这种防晒剂美国FDA正在审批中,欧盟已经批准。Tinosorb S是商品名,由ciba公司注册。这是种油溶性物质,是广谱UVA和UVB吸收剂,关于这种物质的研究还不够充分,只知道它具有光稳定性,而且没有雌激素活性。 30、 Mexoryl SX (Terephthalylidene dicamphor sulfonic acid)对苯二亚甲基叉二樟脑磺酸 (Mexoryl SX为商品名,下同):这是美国FDA2006年刚刚批准的一种针对UVA的防晒剂。皮肤吸收低,但2个小时的阳光就可以使40%的物质分解。31、 Cinoxate 甲氧基肉桂酸乙基己酯:一种UVB吸收剂,但一直没有广泛使用。32、 Isopropyl methoxycinnamate 甲氧基肉桂酸异戊酯;欧盟批准使用,但日本禁止这种化学物质与一些特定的成分一起使用。33、 Isopentyl trimethoxycinnamate trisiloxane 三甲氧基肉桂酸异戊酯三硅氧烷,欧盟批准使用。34、 Glyceryl PABAPABA甘油基己酯,欧盟批准使用,中等浓度即对皮肤有刺激性。35、 Ferulic acid 阿魏酸,欧盟允许使用。医药中用于治疗冠心病、脑血管疾病,化妆品中主要利用其抗紫外线和抗氧化功能,但动物实验中发现高浓度使用时会诱使肿瘤生长。36、 Benzophenone -9 二苯酮-9,这几种二苯酮化合物在欧盟中都是被允许使用的,并且有明确证据证明这几种化合物对人体皮肤有毒性。37、 Benzophenone -6 二苯酮-6,明确证据证明该化合物对人体皮肤有毒性。动物实验中低浓度时对感觉器官有影响,体外试验中会导致非哺乳动物细胞DNA突变。38、 Benzophenone -2 二苯酮-2,明确证据证明该化合物对人体皮肤有毒性。动物实验中低浓度时对感觉器官有影响,体外试验中会导致哺乳动物细胞DNA突变,高浓度时对内分泌系统有干扰作用。39、 Benzophenone -1 二苯酮-1,明确证据证明该化合物对人体皮肤有毒性。动物实验结果表明,中等浓度对内分泌系统有干扰,低浓度时对整体各系统都有影响,高浓度时对大脑和神经系统有影响。40、 Benzocaine对氨基苯甲酸乙酯,欧盟允许使用。但研究表明中等浓度时对皮肤有刺激性,高浓度时在动物试验中发现对大脑和神经系统有影响,加拿大政府列为不安全化学品限制使用。 当然还有其他的,我们国家可以使用的防晒剂成分有27项,上述标明的前22项都是目前中国可以使用成分,但是只有Zinc oxide 氧化锌、Titanium dioxide 二氧化钛等前9项相对安全,其他的十多项安全性能不明确,当然也有的防晒剂成分比较安全,但我们国家还没有采用。如果有的MM记不住这么化学词语,但是必须掌握几个要点: 第一,目前美国应当是世界防晒霜管理最严格的国家,在美国防霜晒是被纳入药品的管理范围,所以从安全性角度,MM们选防晒霜可以选择美国或以美国质量标准的厂商。 第二,从上述的成分可以看出,绝大部分的防晒剂成分主要是防UVB的,防UVA成分的防晒剂大多成分不稳定或有安全性问题,欧盟、日本和澳大利亚批准使用的防UVA成分,包括4-Methylbenzylidene camphor 、Tinosorb M、Tinosorb S、Mexoryl XL、Neo Heliopan AP、Uvinul A Plus、Uvinul T150、Uvasorb HEB、Parsol SLX、Amiloxate等只有十多种,而美国更严格,目前只有四种。 第三,氧化锌和二氧化钛几乎是目前为止最安全有效的成分,是两种重要而且使用广泛的物理防晒剂(如果有的MM皮肤比较敏感,最好只选用这类成分的防晒霜),从防紫外线角度其粒子越小防紫外线效果越好。有的MM会问怎么知道粒子小呢?如果涂在皮肤上的有不自然的白化现象则表明其粒子较大,防紫外线效果就相对较弱了。纳米技术,原先认为纳米级微粒可能会被皮肤吸收,会对皮肤产生不良影响,但欧盟、澳大利亚等国研究发现,没有发现会对皮肤有不安全影响,因此,美国也在2006年批准采用。成分中,纳米二氧化钛对阻隔UVB效果较好,纳米氧化锌阻隔对UVA效果较好。 第四,许多已经得到批准使用的防晒剂并不安全,因此,MM们要记住,不要直接将防晒霜涂抹到脸上。因为有些成分会直接被血液吸收,有些可能会释放出会损害DNA或细胞的自由基,使皮肤老化,有些会有雌激素活性,甚至严重干扰体内的荷尔蒙代谢,有些会引发严重过敏反应,甚至增加患皮肤癌的风险,即使这样,这些成分仍然在被允许使用着(如PABA类和二苯酮类,其刺激性和对人体有毒性已经确定无疑了,但仍然没有被禁止使用,国外的产品你可以选择不含这两种物质的,但国内的产品里你完全不知道是不是含有而没有选择的权利),所以MM们如果不需要防紫外线时,需要尽快要洁面。 第五,除氧化锌和二氧化钛外,几乎所有的防晒剂都不很稳定。在阳光下在暴晒最终都会解离,会和其他成分发生化学反应或者激发出自由基,另外,有的成分水稳定性较差,因此稳定地防晒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个别成分不稳定防晒剂,甚至图的就是一个心理安慰了。
3、可能有的MM们是学文科的,看到前一讲数据、公式等就头疼,也有的MM们可能还没有搞懂,今天这一讲,将继续讲解。 一、如何选购防晒霜 那么MM们如何选购防晒霜呢?首先不是你个人或你好友皮肤的感受是不是晒红,是不是清爽,是不是温和不刺激来说明某个防晒霜好或不好,有的的确是防晒霜本身的问题,有的是则可能是你使用不当的问题。我认为应当从科学的角度应当从三个方面来选购:一是对紫外线UVA和UVB二者的实际防护能力、二是其化学成分对身体健康没有危害性、三是其化学成分稳定性相对较高。 1、对紫外线UVA和UVB二者的实际防护能力 为什么说是对紫外线UVA和UVB二者的实际防护能力呢?对于这句话,MM们要从三个层次去理解: 第一是我们选择的防晒霜既要能防UVB,又要能防UVA。前面一讲,我给MM讲了,大部分防晒霜只对防UVB效果较好,而对防UVA效果有的则没有,所以有的防晒霜只标明了SPF一个指标,所以你要看一看标识上有没有防UVA的指标。我们知道能够防UFA的成分,允许使用的日本和欧盟只有十种,美国只有四种,对照我的前一讲内容,你购买时,看一看有没有防UVA的防晒剂成分,在不在我标注的范围之内。 第二是防护标识。防护能力指标有SPF,一般有SPF15、SPF25、SPF30等,这里要纠正文科MM们的一个错误想法,有的MM以为SPF30要比SPF15防UVB高一倍,其实前一讲,我也给MM们计算了,实际只高出3.4%,也不是先涂抹一层SPF15,再涂抹一层SPF30就是SPF45的概念。防晒霜的成分容易阻塞毛孔,不利于排汗,所以购买防晒霜不是标号越高越好,而是根据实际的需要场合,正确的做法是,在不同场合,针对不同要求,选用不同防晒产品,如例行的日常活动,如散步、买菜、上下班使用防晒霜SPF15 的防晒霜就够了,室外体育活动、户外郊游、徒步旅行、滑雪、登山则需要SPF30。对于防UVA,日系的产品通常会有PA+、PA++、PA+++的标识,欧美产品通常会有IPD、PPD、PFA等标识,其对应含义,请MM们复习前一讲,在这里强调的是有些产品是这样标注的,如全波长SPF15+、全波长SPF25++、全波长SPF30+++等等,前面的全波长含义是指能够防UVA,后面的“+”就是表示其防UVA的防护力,“+”符号越多,代表防UVA的能力也就越强。防晒霜上标注SPF和PA值等都是全部受试者的算数平均的整数部分,同时估计均数的抽样误差来计算标准差和标准误,要求标准误小于均数的10%,否则增加受试人数直至符合要求。对SPF值小于2的不标识防晒效果,介于2与30之间的可标识SPF值,当SPF值高于30,且减去标准差后仍大于30,可以标注SPF30+。国内外都有基本类似的规定,也就是说不允许标注超过SPF30,超过的都用SPF30+代替。欧州防晒比率为:SPF/PPD≦3,符合标准的产品,包装上可加注。美国以1~4颗星号标示UVA的防护,星号越多表示对于UVA的防护越强。 第三是实际防护能力。MM们会问,什么是实际防护能力呀?这是由于厂商标注的防护标识,其实并不准确,实际防护能力并非能达到如其标注的效果,有的甚至很差。北京市日用化学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曾经对北京市场的防晒霜进行过抽查,检测标准:采用的是QB/T2410-98《防晒护肤品UVB防晒护肤效果的测定方法——紫外吸光度法》测定。结果显示:大多数产品对防UVB效果较好,防UVA效果较差,除少数产品防UVA、UVB二项指标阻隔率实测在90%以上外,大多数都低于90%,个别产品几乎就没有防晒效果。2、化学成分是否有危害性 我们已经知道第一项内容,即要对紫外线UVA和UVB二者的实际防护能力方面进行考虑,我们购买时还要看看其化学成分是否有危害性,前一讲,偶已经列出了诸多的防晒剂成分,大约有一半左右的防晒剂都可能对我们健康会产生危害性,如PABA类和二苯酮类等,但仍然没有被禁止使用,所以MM们在购买时一定要看清成分,特别是一些新成分,没有听说过的成分,我们千万不要当作小白鼠。通常还是氧化锌和二氧化钛等一些传统成分的防晒霜相对安全。另外,除了防晒剂本身会被吸收之外,防晒霜中的其他成分也会被吸收,尤其是加入了乙醇或其类似物成分的防晒霜更容易被吸收,危害我们的肌体。国外防晒霜的成分通常标注较为清楚,但国内的防晒霜有时就可能不标注,这一点也是很麻烦的事。总体,还是美系产品安全。 如果有些MM是敏感性皮肤,有的MM有痘痘或有皮肤红肿的,在选购防晒霜时最好不要选择化学性防晒剂的,尽可能选择物理性防晒剂。 3、化学成分的稳定性 稳定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光稳定(目前好象还没有防晒霜产品稳定性的规定),二是水稳定。光稳定就是防晒成分在太阳光照射下,能起保护作用的状况,有的不稳定的成分能起的作用时间并不很长,即使是标明SPF8,我们也不能超过三个小时,就需要重新涂抹一次。除了光稳定性,还要考虑防晒剂的水稳定性。水稳定性是指防晒剂放入水中浸泡20分钟后,保持原来成分组成和活性能力的大小,现在 “防水”和“防汗”(waterproof, sweatproof) 的标签,也不是不再被允许使用,因为没有防晒霜能真正的“防水”和“防汗”,只有“耐水”40分钟/80分钟的标签,才被允许使用。这意味着这种防晒霜只能有效的耐水40分钟/80分钟的时间,之后须重新涂抹,才能有效的防晒。相对光稳定性而言,水稳定性除了与防晒剂本身的性质有关,还与涂层厚度、防晒基底有关。如果MM们想鉴别防水稳定性的话,也可以用一杯清水来做测试,将防晒霜滴入清水 中,越不容易与水融合,则代表其防水、防汗效果越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