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选择需慎重,谨防走入误区

2025-04-10 21:14:09

一、忽视个人潜能

  考生在选择专业时,要做到知己知彼,不能盲目从众。从知己来说,就是对自身进行认真剖析,了解自己的性格、爱好与潜能。然而,现实中许多考生在填报志愿时,忽视个人兴趣、潜能,往往跟着感觉走,别人报啥我报啥,好朋友选啥我选啥,犯了盲目从众的错误。正确做法是:在填报志愿前,应认真对自己的性格、兴趣、潜能进行剖析。如性格外向型的考生,平时喜欢与人交往,属于兴趣类型中的 “喜欢与人接触”的人,这种类型的人一般对销售、采访、传递信息一类活动感兴趣,可以选择记者、教师、行政管理人员、市场销售人员等相关行业的专业;性格内向型的考生,属于兴趣类型中“愿与事物打交道”的人,则可以选择会计、编辑等相关行业的专业

二、盲目选择“热门专业”

  应当说,这是比较普遍的一种误区,考生和家长在专业选择上往往都会根据自己的认识去选择一些“热门专业”,以便毕业后能够顺利就业,其实这是一种不恰当的做法,一方面,专业的热度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变化,不会一直热下去或冷下去;另一方面,自己认为热门的专业,可能也是其他人认为热门的专业,可能会有很多的考生报考,增加了竞争的激烈程度,还会加大自己考取的难度,同时,一个专业即使再“热”,再“火”,它对员工的需求量也是有一个限度的,如果大家都盲目报考,有可能会造成某一专业的人员“供给过剩”,反而会产生“就业困难”的问题

三、盲目“跟风”,缺乏主见

  有的考生在填报专业时,缺少自己的主见或者是为图省事儿,盲目随大流,看到自己身边的同学、朋友报什么专业,他也跟着报什么专业,既不去考虑自身的学习能力和兴趣爱好,也不去认真了解所要报考专业的具体情况和信息,这就可能造成被相关专业录取后,发现自己根本就对这个专业没有兴趣,同时也不符合自身的特点,无疑,这样学下去就会很吃力、很痛苦,对自身专业能力的培养也会造成很大的影响,在未来的就业过程中也会处于不利的境地。

四、家长代替孩子选专业

  根据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在接受调查的学生中,大约有50%左右的学生所学的专业是由家长做主选择的,应当说,这一现象是可以理解的,一方面,家长们看到孩子的学习非常辛苦,不想让他们在专业选择上再耗费更多的精力,另一方面,家长们认为孩子的社会阅历较浅,考虑问题不成熟,在专业选择上有可能会出现偏差,因此出于帮助孩子的目的为他们选择了专业。但是,家长在选择专业时,往往会忽略孩子的自身情况,如学习基础、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等因素,更多地是出于自身主观的意愿、想法来为孩子来选择专业,最后有可能选了一个孩子毫无兴趣的专业,这样做短期内可能会使子女的学习热情受挫,影响最终的考试成绩,从长远来讲,也不利于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和生活。因此,家长在为孩子选专业的过程中,要充分了解孩子自身的想法和意愿,多与子女进行沟通,多倾听他们的意见,正确地引导孩子,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经验和了解到的专业知识、信息给孩子介绍专业的学习内容、发展前景、就业形势等情况,让孩子发自内心地接受你的观点,最终达成双方意见的一致

五、忽略专业内涵

  有的考生在选择专业时,喜欢根据专业的名称来选择专业,而对专业内涵不了解。实际上,不同专业之间所学的课程、发展方向的差异是非常大的。有些专业虽然名称相同,但仍存在一定的差异。如许多高校都开设材料工程专业,但由于学校的不同,其发展方向有差异,如哈工大材料工程专业实力很强,因为它研究的材料与航天有关,既有金属材料,还有高分子材料和复合材料;北京科技大学的材料工程专业,则更强调在金属材料上,因为其前身是北京钢铁学院;浙江理工大学的材料工程,主要研究丝绸材料,因为它是由浙江丝绸工学院发展而来,其前身可以上溯到19世纪末的蚕学馆。因此,考生在选专业时,一定要详细了解专业的内涵,一般应该了解以下几方面内容:该专业的主干课程是什么;是否属于特色专业;专业的实力如何,有无硕士、博士点;是否是国家重点学科,在国内同类专业当中居于什么位置;专业发展前景和学生就业去向如何;专业对学生的相关科目成绩和身体状况有无特殊要求。

声明:本网站引用、摘录或转载内容仅供网站访问者交流或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如存在版权或非法内容,请联系站长删除,联系邮箱:site.kefu@qq.com。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