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的要比卖的精!节日买相机防骗攻略
1、不同买家,奔赴商场前必须的准备工作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讲的是后勤对战争的重要性。其实购物何尝不是如此,不仅要备好银两,还得提前打算自己想买什么,买多少,怎么买,最好制定预案,做到胸有成竹的面对商家。海湾战争美军之所以势如破竹,装备先进固然是主要因素,但是战争初期美军就控制了足够信息,使得战场单方面透明也有很大关系。商家之所以能够“忽悠”消费者,主要依靠的就是“信息的不对称性”,当这项优势削弱甚至失去时,再狠毒的“奸商”也会变成没牙的老虎。消费者需要做的就是尽量多了解行情、产品口碑以及售后服务政策等等信息,对商家“釜底抽薪”。
2、如果您是一个善于利用互联网获得信息的“新人类” 1、网络拥有巨大的信息量,IT网站对市场进行着实时的跟踪报道,消费者可以很方便获得行情资讯。而产品库则收录了市场上大部分品牌产品,各地实时价格行情和详尽参数一览无余。也难怪商家不断抱怨,现在的市场太透明。 2、只了解行情是不够的,还要根据预算和用途筛选出自己中意的几款,缩小范围。IT网站的网友社区论坛是不容错过的好去处,这其中不乏热情的网友和乐于助人的版主。各地网友为兴趣爱好走到一起,剔除广告公司枪手,大多数的言论还是帮助价值的。特别是已经购买到相应机型用户提供的第一手使用心得体会,可以使后来人少走很多弯路。
3、如果您是不常接触互联网的传统人士 1、如今中国网民数量也不过1.7亿,难道说非网民买相机一定要被“默栗支减宰”?其实也不尽然,毕竟网络之外,还有其他获得信息的渠道。只不过通过报刊杂志,广播电视获得的资讯是单方面的,缺乏互动和时效性,有很大的客观局限。对于不接触互联网的消费者,不能奢望他读到这篇文章或者说这类文章,因此,即便商家不断抱怨市场透明,但是面对更庞大的“不知情”群体,还是很有“油水”的。只希望这些朋友在购物前能够多通过亲友或者其他消息渠道多了解市场了。 2、恰恰这类消费者对购买数码相机存在误区,迷信“大商场”的信誉,排斥IT市场。诚然,IT市场鱼龙混杂,门外汉被宰的危险很大。但今时今日的大商场,很多柜台也是外包,不过是大商家的马甲。由于店租较高,大商场相机价格从来没有优势。非公款和大款绝对不建议在这种地方购物。反倒是家电卖场是个好去处,价格可能不是最低的,但是服务多少有点保障。
4、将心比心,窥探商家内心世界 精明的商家往往会把握住消费者的心态,通过察言观色把买家的底细分析的八九不离十,并能够针对性的布下陷阱,令人防不胜防。犹如本山老师的小品《卖拐》中的场景重现。消费者做足了买相机的前期准备工作,信心百倍的奔赴卖场,结果还是做了冤大头。 奢望每个消费者都能反过来“忽悠”商家是不现实的,但是避免被商家窥视到自己内心活动还是做得到的。商家想了解顾客,主要通过“聊天”,遇到“健谈”的商家,多几个人过去和他天南海北胡侃,也就没了机会下手。
5、首先,一定要有主见。前文已经说过,在顾客充分了解了市场行情之后,商家哄抬物价甚至包括从配件找补利润的路子已经被堵死,这时就要不遗余力的用语言迷惑买家,争取顾客“转型”到商家利润大的产品上,或者购买一些自己不熟悉,根本用不上的配件。 如果自己口才不好,或者耳根软,就多带几个朋友陪伴去卖场也是个好办法。笔者大学时代曾经独自去购买鼠标,不幸遇到一个妙龄少女坐镇的店铺,天真无邪的我哪是商场老油条的对手,迷迷糊糊交钱,之后落荒而逃,现在回想起来被宰了一倍不止。
6、另一方面,将心比心,也要明确自己去购物的目的,我们希望买到称心如意的产品不假,但也不能为了片面的追求低价忽视了质量和售后服务。盲目追求低价,反而增加了受骗的机会。商家归根结底是追逐一个“利”字,如果利润有保证,谁又愿意担风险销售假货。况且买卖双方是平等的,商家的劳动同样应该被尊重,我们追求的是双赢,而不是榨干商家的最后一丝利润。
7、最后,要牢记“天上不会掉馅饼”,小便宜不要贪,5元钱一斤的精肉又有谁敢吃?让大家了解行情的根本出发点还是不被高价欺骗,而不是彻底消灭商家的利润,那样就有些走极端了。遇到报价“拦腰一刀”砍价的顾客,商家要么干脆不做生意了,要么以次充好想别的办法,总之顾客是不要指望有便宜可占。
8、万事俱备,摩拳擦掌卖场斗法了解了商情信息,坚定了不被“忽悠”的决心,似乎准备工作都已经做好,剩下就看临场的发挥了,以下是对几种惯用骗术的拆解:转型减配,拆东墙补西墙 顾客都懂得货比三家,多走多看的粗浅道理,报高价宰人这种“没技术含量”的骗术商家早就懒得用了,一般都是报出一个诱人的低价留住客户,再想办法隐蔽的“下手”。
9、“转型”是指商家谎称“您要的机型全市场无货,停产了”,或者“您选的产品有质量问题,返修率太厉害,我们不做了”,制造谣言诋毁顾客心仪的机型,引诱消费者选择商家利润高的产品。对付这类奸商应坚定自己的选择不动摇,如果确实由于种种原因无法买到,对商家推荐的不熟悉产品也不应该轻易点头。即便身处卖场无法上网,打个电话给能上网的亲友,几分钟就能查到商家推荐产品的评价和行情,一目了然。
10、“转型”无果,商家可能会找同行“调货”,利润少了一截,那就是“抽条”产品配置中的电池、存储卡等配件,或者克扣随机赠送的礼品,劝说顾客多买配件。这时不仅要根据装箱单逐件核对,还要尽可能提前了解该产品目前是否有官方的赠礼品活动。但也大可不必像过去讲的,主机配件在不同商家购买这么极端,没准会被宰两次都说不准。只要牢记买配件限于电池、存储卡、必要的滤镜或者脚架,自己无用的配件再便宜也不要买。
11、礼包陷阱,羊毛出在羊身上 浑水摸鱼也是商家的一大策略,既然市场已经透明,那么商家就人为的制造“混乱”,难怪一些顾客感慨市场为什么和网上说的不一样。“购物赠礼”,将主机与配件落蕻粟娶捆绑销售都很常见。需知礼包、套装数码相机的售价往往要高出单独购买一台相机,获得得那种999元大礼往往水分很大,譬如送一套不知名的“99元正版软件”,天知道有没有5块钱的盗版碟好用。 在一些大型商场,每逢节假还有购物反券、返现金活动,其中代金券由于设置了种种不合理的使用限制,如今已经臭名昭著,商家很多时候都要刻意强调自己返赠的是“现金”。但是即便返现金也不能掉以轻心,要么在活动前夜店内产品集体涨价,要么也是弄出一些性价比很低的套装捆绑销售。 对待这些问题,消费者要保持一颗平常心,不为所动的先计算赠品对自己而言的价值,看看值不值得多掏腰包。
12、霸王条款,售后服务做文章 商家自然没有垄断行业的“霸气”,但是在一些条款细节上做文章,钻空子还是比比皆是。比较常见的有擅自缩水保修期和三包规定的各项服务,比如“样机概不退换”,“特价产品保修一个月”等等。 更有甚者在开票时言语不祥,故意掩饰商品问题。“数码相机一台”“镜头一支”,这就给商家虚报高价,或者以水充行提供了机会,即便顾客时候发觉也无处申冤。特别是水货和假配件问题,指望一般消费者短时间内练就火眼金睛根本不可能的。与其浪费时间学习如何鉴别,不如用法律武器捍卫自己利益。发票作为重要凭证购机时一定要求商家逐条详细填写,注明机型和机身标号,甚至配件型号,数量乃至配件的编号都要有记录,同时要商家明确保修期限。可以的话,还要加上一句“保证行货,如假包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