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认识和理解动物“猹”
1、第一步:查证过去字典词典对“猹”的注释。20世纪70年代,《辞海》《现代汉语词典》等字典词典都收录了“猹”字。据《辞书研究》1980年第三辑《“猹”是什么》一文,当时的《辞海》注为“獾类的野兽”,《现代汉语词典》注为“像獾,喜欢吃瓜”。
2、第二步“查证”最新版本的词典对“猹”的注释。经查证,最新词典仍然沿袭了40多年前(20世纪70年代)出版的字典词典的注释。其一,《辞海》(第七版,上海辞书出版社2020年出版):猹,獾类野兽名。其二,《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商务印书馆2016年出版):野兽,像獾,喜欢吃瓜(见于鲁迅小说《故乡》)。其三,《新华大字典》2012年版注释为:形状有点像獾,喜欢吃瓜。
3、第三步:对字典词典的注释进行分析比较。《辞海》说是“獾类”,就是已经承认这是“獾”了,而《现代汉语词典》等解释为“像獾”则是停留在“像”而终究不是的理解上。那么,问题就来了,既然是“像獾”,就意味着不是真正的獾,那这个“像獾”的东西到底是什么呢?应该给个确切的答案吧!而现在并无其他的说法,大多理解为“是獾”。
4、第四步:从历史的角度去佐证与理解“猹”。鲁迅先生作为“猹”的创造者,其实已经是基本上承认是“獾”了。其一,在《鲁迅书信集》中,也载有鲁迅1929年5月4日复舒新城的信。信中说:“‘猹’字”是我据乡下人所说的声音,生造出来的,读如“查”。但我自己也不知道究竟是怎样的动物,因为这乃是闰土所说,别人不知其详。现在想起来,也许是獾罢。”其二,重庆出版社1995出版的《采薇集》(何青著)中,有《闰土的孙子》一文。文中详细介绍了闰土后人的情况。其中,闰土的孙子章贵就认定“猹,实际上就是獾”。章贵曾担任绍兴的鲁迅纪念馆副馆长。他的说法应该是代表了鲁迅故乡人的看法,是可信的。
5、第五步:从现实角度去理解“猹”。其一,在实际生活当中,人们已经把“猹”当作“獾”的另一个名称了。在鲁迅的故乡浙江,某些电视节目还搞一些“猹”游戏比如,猜谜语、摸猹等。其二、因为小学课本中选了《少年闰土》、中学课本选了《故乡》,人们对猹的印象远超獾。人们不仅对猹字都认识,对猹这种动物也都很熟悉了。其三,2020年5月,在鲁迅的故乡——浙江有爆出“猹”的消息。报道说,湖州市安吉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发布一段视频,称鲁迅于1921年创作的短篇小说《故乡》中提到的猹,首次被红外相机记录,它的学名叫狗獾。
6、第六步:得出结论。词典如果还是含糊其辞地注为“像猹”就有点说不过去了。建议字典词典在此后新门溘曝晖版本中对“猹”字的注释予以修订。其一,猹就是獾。獾分好多罩脾青槊种,有狗獾、猪獾、狼獾,它们既像狗、像猪、像狼,也都像獾,所以就统称为獾。《故乡》中写道:要管的是獾猪,刺猬,猹。此处的獾猪就是猪獾。据此可知,“猹”具体说就是“狗獾”。其二,因此,对“猹”的认识和理解应该是:猹是狗獾的另一种叫法,出自鲁迅小说《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