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安徽公务员考试:逻辑判断--定义判断详解

2025-04-11 11:08:16

公务员行测考试中,定凶及淄靥义判断是这样的题型,给你一个名词概念,然后给出这个概念的定义,即一个字数达两至三行的解释,最后问选项中哪个是属于(或不属于像粜杵泳)此概念的。从考试题量上来说,对此类题型,国考每年必考10个,省考则各地略有不同,如浙江考5个,联考为10个,安徽往年也是考10个,去年参加的联考,那么我们安徽的考生按照10个来复习准备就可以了。

定义判断题型有这样的特点。一方面,定义判断题量大且字数较多,并且给出的概念来自各个学术领域,如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法律、经济等领域,也就是说对大部分考生而言,会感到定义判断给出的概念陌生,题干语言抽象。但是另一方面,定义判断又是对知识的积累要求不是那么高的题型,也不要求你理解艰涩的理论或记忆抽象的公式;也就是说,定义判断的难度并不大,你做题时要运用的东西就在题目里去找,它要求你对题干的一些关键语言把握到位,对选项设置的情景或事件理解到位。怎么到题目中去找解题的关键点,下面我们就来讲一下如何做定义判断题。

一、核心成分分析

一个概念的定义中,通常都是涉及到主体、客体、目的、手段、原因、结果、时间、地点等这些方面,或其中的某些方面。我们将这些方面称之为一个定义的核心成分。如“逆向服务是在产品(服务)销售以后,企业向顾客提供实现产品(服务)使用价值的服务。”这个定义中,主体(即动作的发出者)是企业,客体(即动作的承受者)是顾客,时间是产品销售以后,手段是提供服务。其实我们平时讲话,如告诉别人一个故事,同样会涉及到这些核心成分,我们会说:什么人什么时什么地点为了什么目的做了什么事情,结果怎么样了。因此要找出一个定义中的核心成分并不难。

我们为什么要找出核心成分?因为如果选项中的主体和定义中的主体不符合,那么这个选项就是不符合的,这个道理很简单,无需多言。

例1:威客模式是指一些人通过互联网把自己的智慧、知识、能力、经验转换成实际收益,他们在互联网上通过解决科学、技术、工作、生活、学习中的问题从而让知识、智慧、经验、技能产生经济价值。【安徽2013第74题】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属于威客模式的是:

A.某高校学生建立的免费回答中小学生学习问题的公益网站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好评,当地一家教育机构出资赞助扩大这个网站的规模,以帮助更多的学生

B.某IT技术人员用业余时间开了一个小公司,主要在网络远程帮助他人修理电脑

C.某大学毕业生在一个B2C网站上开了一家服装店,运用自己的人脉资源使网店很快就开始盈利

D.某摄影师个人网站上的摄影作品吸引了大批网友浏览、转发,后来该摄影师依靠在该网站上发布摄影器材广告带来大量收入。

【答案】B

【解析】手段:通过互联网,运用知识经验解决问题。目的:获得实际收益。A目的不符合,“免费回答”——没有实际收益。B手段目的都符合,“公司”以营利为目的,“网络远程维修”是手段。C“运用人脉”,手段不符。D“发布广告”,手段不符。

二、主特征分析

有时,一个定义不是运用抽象语言描述出来,而是通过举例子或讲故事来说明,那么这个定义的核心成分看上去不是那么清晰。如果遇到这种题目,我们就必须归纳概括一下题干的主要意思,也就是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这个定义的主要特征,这称之为“主特征分析”。这种方法常常适用于“原理效应”类的定义。

例2:蒸发冷却是指液体在蒸发成气体的过程中会吸热,从而降低周围的温度起到冷却的效果。蒸发冷却效应是指在目的或志趣相同的人们组成的社会团体中,团体的价值跟液体的整体温度类似,当价值较高的成员离开社团后,社团自身的平均价值会降低。【安徽2013第73题】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属于蒸发冷却效应的是

A.某高校的街舞社团的团长毕业离开学校后,该社团便没有在街舞比赛中取得较好的名次

B.某知名流行音乐演唱组合中的一句歌手因意外去世,大批歌迷认为这个歌手的离开导致该组合整体演唱水平大打折扣

C.某教育机构的一些老师离开该机构创办自己的教育公司,使该机构在市场竞争中的形势变得更加严峻

D.某社交网站的影评小组建立之初时人数较少,影评质量较高,后来有大量人加入这个小组上传影评,使这里整体的影评质量有所下降

【答案】A

【解析】题干比较长,先告诉我们一个较为熟知的概念——“蒸发冷却”,然后引出“蒸发冷却效应”,归纳一下主要特征,即因为水平最高的走了,所以团体平均水平下降了。A团长走了就没有取得好名次,符合。B歌迷认为水平下降并不等于水平真的下降。C竞争形势严峻不等于水平下降。D大量人加入导致水平下降,与定义不符。

总结:以上是做定义判断的两大方法,其中核心成分分析最为关键,因为大部分定义判断题目可以用它来解决,当遇到一些无法找到核心成分的,如“原理效应”类的定义则采用主特征法。

定义判断考察了我们对题干和选项的理解,也考察了我们的细心,有时正是因为粗心忽略了一个核心成分而做错题目,而且我们还要注意,题目的问法中问的是“符合”还是“不符合”定义的,有时一个题干中可能出现两个定义,我们要注意问的是哪个定义。既然需要我们细心,那么多动笔划一划总是有益的,当然这得建立在我们快速做题的前提之上。

虽然在前文讲到定义判断对知识的积累要求不高,但这也是相对而言的,如果有些同学平时对生活漠不关心,很可能因为无法理解选项中的情境而不会做题,如果是这种情况,则需要下苦功夫,多和其他同学讨论选项的意思。如果同学们平时关心生活,并注意积累专业知识,多看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等方面的书,即使考试时没有考到你熟知的概念,也能帮助你对这些领域新概念的理解。

声明:本网站引用、摘录或转载内容仅供网站访问者交流或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如存在版权或非法内容,请联系站长删除,联系邮箱:site.kefu@qq.com。
猜你喜欢